捕捉

辽沈晚报 2019年12月06日

□曹南才

有一回到东南亚旅游,晚上到一道黑黝黝的河沟去看萤火虫。刚刚还是漆黑一片的河边,朦朦胧胧的树影中,静悄悄地泛出一点点清幽幽的莹光,忽闪忽闪着,但很快又好像隐去而不复存在了。需要用眼睛去“捕捉”才发现。过一会儿,更多的莹光突然从四面八方冒出来,仿佛无数只眼睛在眨动,好看极了!

这使我记起小时候常喜欢“捕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花丛中捉蝴蝶,在草丛中捉蜻蜓,在苍茫的夜色中捉萤火虫,捉了又放回到大自然,放了再捉,我们心里充满了喜悦……

长大了,不再捉小动物了,慢慢学会了将这种“捕捉”转向了人生。

捕捉学习的悟点。学习是在悬崖上攀缘登爬,是在浩海中战风斗浪,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努力。但学习又是一个智慧的过程,往往需要千虑之一得,多思而顿悟,量变到质变。把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转化为认知,升华到理性,深化至学问。这种“得”与“悟”的飞跃就潜藏在无数的阅读、听课、思考和作业中,往往需要不断去“捕捉”,从一个悟点中得到突破。譬如,很多中学同学在学习物理课的运动学时都有体会,开始对运动的各种形态的规律和特点把握不清,当学习了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时,才捕捉到这是掌握运动学的悟点。这个定律把运动和力紧紧地联系起来,帮助我们很容易地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不同运动状态的本质区别。

捕捉成功的机遇。人一生很漫长,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平凡中度过、在原地上踏步,只有十分偶然的机会才能得到骤然的成功和升迁。但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长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为获得机遇打下良好基础,一旦有机会擦身而过,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捕捉在手。我有一个制作小提琴的朋友,他多次获得全世界小提琴制作的金银奖,亲赴国外受奖。他说起几十年制琴经历,令我不胜唏嘘。小小的提琴,竟要备数千把工具,光平锉就有几十把从大到小排成行。所用的木料,从北欧买回来,要经受冷热风干三年才能用。小提琴音质优劣的关键是琴的底板,为得到最佳效果,他长期观察研究,多次改造结构,经过十年探寻,才突然捕捉了灵感,获得成功。文艺创作更是在长期的捕捉中获得感知和写点,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捕捉友谊的纽结。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生活在社会,免不了进入人际网、社交圈,而结识深交的朋友、知己的机会更须捕捉才能获得。往往是观念相合、性格相投、爱好相同、学识相称、品赋相适者自然一拍即合,这个“拍”,其实就是“捕捉”。男欢女爱的一见钟情,“钟”也是 “捕捉”,或许是对某种性情、爱好、举止、形象长期积淀的好感和愉悦,一时触发出来,有如电光火石喷发,从而捕捉了情感的焦点。

捕捉生活的乐趣。生活也许是平淡无奇的,除了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的工作,就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生活其实也充满着乐趣,关键在于怎么样发现和捕捉。任何工作都有其内在的学问和逻辑,把它掌握了,同样享受一种探幽索微、穷谜究因的乐趣。很多为国家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不但有家国情怀的担当,而且也沉浸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愉悦中。至于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锅瓢碗筷的另一面,也有琴棋书画、球游拳跑、游山逛水,从中找到一个兴趣点,深入下去,不但会享受生活的韵味,甚至会得到意外的成功。

一点点地捕捉好生活的亮点,就会有无限阔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