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十年 成为企业家典型 创新云销 打造沈首个生态鸡品牌

辽沈晚报 2019年12月05日

十年来,于海龙做过十多个项目,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本人供图

创业·人物

十年前,于海龙离开青岛到沈阳求学,从此在这里扎根。他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创业,至今经营过十余个项目,如今已打造出沈阳首个生态鸡品牌,并连续三年承办沈阳城市歌王大赛。

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到皇姑区企业家典型,一步步走来,于海龙经历过低谷与困顿,也收获过成就和光环。创业之于他,需要一股“疯劲儿”,更需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好心态;不能过于理想化而忽视社会现实,更不能为了追求眼前利益放弃基本原则。

瞄准生态农业 山林散养控品质

近几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的追求有增无减。如果一只45天出栏的白条鸡和一只生长周期超过5个月的纯种笨鸡同时摆在你面前,只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如果让生态健康的农产品搭上互联网这趟列车,能动动手指就下单,全程冷链送到家,那大概就更少有人拒绝。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能让人有所犹豫的,也许是如何保证这些食品是真健康和真生态。2016年至今,于海龙及其团队用三年时间,控品质,树品牌,做出了这份保证。

这一切要从2016年春天说起,3月繁育雏鸡,7月建厂房,秋天成鸡出栏,10月产品上市,于海龙一气呵成。

说起来简单,背后其实是环环相扣的科学养殖方法。养殖基地所在的鞍山岫岩深山是二级水源地,山好水好;农户们要严格按照养殖时间表执行,早晨8点放到山上散养,晚上再让鸡回到鸡舍里,这样做可以避免鸡在晚上被狐狸和黄鼠狼叼走;1000只鸡里面要配比100只母鸡,每个公鸡都要戴上分散视线的“眼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公鸡间的打架斗殴,降低死亡率;每座山的山林被分成四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鸡转移到另一片山林中,让被鸡啄秃的灌木得以重新生长。

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这些散养的鸡每天吃的都是大豆、玉米面等五谷杂粮,而并非饲料;靠野外散养强身健体,并适当补充天然虫草,而不打任何抗生素类药物。

“铅、镉、总砷这些检测项目,在我们生产的鸡肉里,不是达标,而是未检出。”于海龙对这一点相当自信。他补充,其实从观感和口感上,老百姓一下就能分辨不同,山林鸡看起来不是偏白的粉,而是更加健康的偏灰的红,吃起来肉质紧凑、弹性十足。

现在,于海龙在鞍山岫岩有17个养殖基地,为了保证质量,他要求每个基地养殖数量不能超过3000只。

创新云销模式

未来将建线下“吃鸡”特色餐厅

最开始,于海龙采用自建直营店的方式进行线下销售,并利用线上电商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对线下销售进行同步改进。经营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这种销售模式效率并不高,在通过线下门店积累了足够稳定的客群后,他把主要精力转投线上。

今年8月,优鸡良品开发出一个同名手机APP,客户线上下单,公司通过专业冷链运输将产品送到客户家门口。今年9月,于海龙关闭了所有的线下店铺,把销售阵地全部转移至互联网。

通过这个APP,于海龙还创新了一种云销模式,即他的客户可以选择成为会员或者代理,不但自己购买更便宜,还可以通过代理价购买再销售给其他客户。

这个手机APP今年8月上线以来,每个月的线上销售额均在上涨,11月的销售额相比8月份几乎翻了一番。于海龙估计,三个月后,单月销售额有可能再涨一倍。与此同时,会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已达到2000余人,这个数字可能在明年破万。

在于海龙看来,完美的产品和销售渠道都已经有了,下一步的发展则要再次来到线下。“煎炒烹炸,鸡的吃法不只百种,我想把这些吃法都融汇在一家特色餐厅中。”除此之外,于海龙的另一个想法是,在养殖基地旁边建设体验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实行会员认养制,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在人们吃喝玩乐的同时打造特色新农业,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就业,促进项目周边经济共同发展。

曾办报纸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讯

优鸡良品是于海龙目前创业的主要项目之一,另一个主要项目则是已经连续举办三年的沈阳城市歌王大赛。

2017年,于海龙创办的沈阳常春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沈阳市文化局签约6年战略合作协议,将连续承办6年城市歌王大赛。

目前,第三届沈阳城市歌王大赛正在海选阶段。去年,全市有三万多人报名参加比赛,年龄最大的76岁,150多万人次通过网络等媒体关注比赛。三年来,大赛逐渐成为沈阳最大的本土文娱活动之一,本地文化活动品牌形象也逐步形成。

这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于海龙大四毕业那年一手创办的,最开始的业务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品牌营销推广“一站式”服务,因为其独创的大数据全媒体整合营销立体模型,在创立首年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政府扶持企业。第二年,这家企业又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引入大数据服务于营销,成为国家创业基地龙头企业。于海龙个人因此被授予“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实习(孵化)基地的先进典型”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

现在,30岁的于海龙的身份不再是大学生创业创新典型,而是皇姑区的企业家典型,他曾被评为皇姑区优秀党员,优鸡良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曾多次接受沈阳市各级政府领导的视察和指导。

去年,他被聘为沈阳大学创业指导专家。三年前,他还和省就业局联合创立《大创报》,为大学生提供一手的创业资讯和政策指南,这份报纸覆盖了沈阳各大高校。尽管《大创报》因为经营问题最终停刊,但为了曾经的那份情怀,为《大创报》成立的文化传播子公司于海龙至今没有注销。

于海龙回忆,在《大创报》最困难的时期,他还是坚决拒绝了一些校园贷的推广合作机会,“大学生不赚钱,去赚他们的钱不地道”,这个实在正直的山东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对话

创业阶段不要太过理想化 要接地气

辽沈晚报:创业十年,最辛苦的记忆有哪些?

于海龙:别人都说我创业时有股“疯劲儿”,再苦的时候我都不觉得苦。

印象中有一年因为创业缩紧开支,从月租1400元的房子中搬到月租650元的房子,房间里只有三张床,我拆掉两张床自己打了一套柜子和桌子。

还有一次是大三的时候,当时一个创业项目被别人坑了2万块钱,我一个星期没睡觉,头发一下子就白了许多。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反而练就了“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好心态。现在往回看,选择创业我一点都不后悔。

辽沈晚报:创业十年,有哪些心得?

于海龙:这十年来,我做过十多个项目,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现在回想,在创业阶段,太过理想化并不是好事,也要接一些地气,至少要确保你的企业和你的团队能够生存下去。另一个心得,就是要不断的学习,我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关注行业新闻、政策,也要求全体员工尽量多的参加培训、多读书,在公司里每周会举办读书会,每个月还有读书交流日。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张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