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3年至今,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已经经历了76年风雨,它曾经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累累罪行的地方。
1944年,盟军开始发起全面反击,日军在各个战场遭到失败。1945年8月,东北抗联和苏联红军联合出兵东北,在巨大的压力下,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天,美国战俘营救小组空降沈阳,战俘成功获得解放。战俘营内盟军战俘和日本看守进行了身份的转换,昔日的日本看守沦为阶下囚。
目前保留下来的有一座战俘营房、三座日军办公用房、水塔、烟囱以及当年的厕所、盥洗室和院外的战俘营医院。
从被提起到建馆开放经历18年
从1995年战俘营被重新提起,到2013年陈列馆建成对外开放,前后长达18年的时间。作为事件主体的战俘老兵的深切期盼,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国家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尘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俘营旧址得以重见天日。
1995年,一些参加过二战的老兵纷纷站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其中的一些老兵就提到了自己当年被关押在奉天(沈阳)俘虏收容所受到日本人残酷虐待的悲惨遭遇。
2002年1月28日,《辽沈晚报》以整版篇幅对战俘营遗址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向社会发出了建立“二战盟军战俘营纪念馆”的倡议。
2003年9月,由战俘老兵及其家属等组成的访问团,对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进行了时隔60年的首次回访。其中包括美国战俘老兵“奉天联谊会”会长格雷格瑞,战俘老兵鲍勃·罗森道尔、奥利弗·艾伦,当年战俘营的营救队员霍尔·雷斯以及他们的妻子、亲
属等,当年来访的还包括美国华裔抗日史学家吴天威,美国历史学家琳达女士等。
2005年,沈阳市文物局专程派人到美国考察,与健在的战俘老兵及战俘营研究机构取得联系,对二战盟军战俘在沈阳关押期间的生活遭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获得一批一手资料。同年,沈阳市政府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责成市建委,规划局、文物局、大东区政府等相关单位对战俘营旧址尚存的建筑进行了部分腾迁,又对一号战俘营房、日军办公用房等建筑进行了简单维修。
为了迎接美国战俘老兵回访,沈阳市文物局还举办了临时展览,并在旧址临街的显要位置竖立了高达5米的文字介绍碑。
2008年,辽宁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18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四处仿真人像馆还原真实历史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是二战期间日军所建战俘营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今天保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处普通的战俘营旧址,而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惨烈的自相残杀的珍贵历史,其间更饱含了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人民的殷切希望。
据介绍,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占地面积1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55平方米,由史实陈列馆、战俘营房复原展区、日军办公用房复原展区、遗址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
其中史实陈列馆高9.6米,占地面积727.9平方米,建筑面积1455平方米。陈列馆外部加筑了深褐色金属装饰板,并涂刷了防水青漆。其正面及左右两侧钢板墙面上“斜切”出几条下宽上窄的闪光带,象征黑夜中划破天空的探照灯,也象征当年的战俘挣扎在白色恐怖之下。馆内基本陈列《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展》通过盟军战俘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照片、档案、日记、回忆录以及战俘当年绘制的漫画和复原陈列,真实再现
和全面展示了盟军战俘在沈阳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及盟军战俘在这里的苦难生活、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及与中国工友的深厚友情。
四处仿真人像场景分别呈现了美军菲律宾战场总指挥、中将乔纳森·温莱特将军被关押在“奉天俘虏收容所”分所的生活场景;盟军战俘们在日军严密的监控下秘密地用漫画记录他们在战俘营的悲惨遭遇;中国工友在自身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偷偷给盟军战俘提供食物、物品和外界信息以及1945年8月20日,盟军战俘营获得解放,战俘们重获自由的难忘场面。真实再现了盟军战俘们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关押期间的生活,体现了盟军战俘们遭受的苦难生活和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及与中国工友的深厚友情,是对那段鲜为人知历史不可多得的完美呈现。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无视国际公约、关押和残害战争俘虏的见证;是中国和美英等盟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是宣传教育世人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重要场所。
这里有令人震惊的血泪,这里也有无声的抗争。
在经历过那段灰暗岁月的人心中,这里已经成为最深的伤痛;在爱好和平的沈阳人心中,它更是不能忘记的侵略铁证。
位于大东区地坛街30-3号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始建于1943年,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当年日军在亚洲建造的200多处战俘营中规模最大、关押战俘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这里曾经关押过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六个国家的2000多名盟军战俘。
“收藏历史记忆,展示历史真相,捍卫历史事实”,2013年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向市民更多宣传抗战文化,生动的展现爱国主义精神,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陈列馆新的使命。
无法忘记的痛:90天掩埋176名战友
1943年奉天战俘营的第一个冬天,战俘大量因病死亡。由于天寒地冻无法挖掘,大量死亡战俘的尸体无法掩埋,只得堆放在库房里。1943年3月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战俘们一天就掩埋了176具已经冻硬了的战友,这些战友大都是在到达后90天的时间内死去的。
当冬天结束时,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205
人,占所有在押美军战俘人数的17%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的盟军战俘共死亡252人。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整个关押期间的死亡率高达16%,比较之下,在欧洲战场,德国盟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仅为1.2%,其死亡率是欧洲战场上德国战俘营中盟军战俘死亡率的13.3倍。
日军731部队曾在战俘营做活体实验
1943年2月,日本关东军派出一组医疗队来调查战俘死亡的原因,多次对战俘的尸体进行解剖。这支神秘的医疗队就是骇人听闻的魔鬼部队——731。他们给战俘注射各种疫苗,次数之多,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耐受性,许多战俘因此而死亡,即便活下来也落下终生的病症。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5年间,先后有248名战俘在这里相继死亡。仅1942年底到1943年春,战俘的死亡率就已多达16%。
731部队的成员在战俘营里传播细菌后,挑出来成功感染细菌的战俘,把他们隔离起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来访的医疗队对腹泻很重视,给所有战俘做了病原体检查。检
查结束后,把所有携带病菌的战俘与其他战俘隔离。
在英国战俘罗伯特·皮蒂少校的日记中,从1943年1月30日到1945年3月6日的两年间,战俘至少被注射过各种疫苗多达80次。注射次数之频繁,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人注射疫苗的周期频率,这显然已经超越了人体的耐受性,必然会给战俘带来很大的身体伤害,甚至导致大批战俘死亡。
解剖尸体正是细菌试验的最后一步,目的是为了调查战俘身体里的病菌是否发挥了作用。因此,医疗队多次对尸体进行解剖,甚至有时他们自带设备,在战俘营中进行解剖。
北大营外的荒地成为“战俘墓地”
日军为处理陆续死亡的盟军战俘,在战俘营临时营地也就是原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西北部约1公里的高地上划出了一块荒地作为盟军战俘墓地。
长期的饥饿也对战俘们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绝大部分战俘严重营养不良,许多人因此极度虚弱,身体没有了抵抗力,加上自由和精神上的长期禁锢,得病的战俘越来越
多,许多人已经无法进行劳役。
当年的地址为奉天市北关区,现在的地址为东陵区侯家岗子。战俘墓地北高南低,西面是通往当年奉天兵工厂地区的土路,北面也有一条小路,东面和南面除了零星的贫民住宅外大部分是荒地及乱坟岗子。其中有叫做“那家坟”和“金家坟”等的乱坟岗子。这些乱坟岗子都是根据居住在这片地区贫民的姓氏而来的。
中国工友与盟军战俘的国际情谊
在劳役期间,盟军战俘想方设法给日军找麻烦,搞破坏成了盟军战俘与日军抗争的手段,并且在此过程中避开日军的监督他们还与中国工友互相交流、帮助、合作,结下深厚的友谊。
1942年末至1943年初,由于战俘们初到工厂,对操作工厂的机器和制作机床产品等不熟悉,日本人便安排一些建厂初期就在该厂“工作”的中国高级工人,做战俘们的领班,带着战俘们“工作”。
同时在工厂中还有一部分日本养成工,也就是在技校上学来工厂实习的日本学徒工。这些日本学徒工实际上还起着一种监督战俘劳役的作用。
中国工友与战俘一起劳役,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很快,战俘们便得到了中国工友的许多帮助,战俘们每天往返战俘营与工厂之间,几乎与外界没有任何接触和联系,只有在工厂的时候,中国工友是他们除了日本人以外能接触到的有限的战俘营以外的人,中国工友给他们带来了外界的消息,并为他们提供了他们想得到的许多东西,如食物、香烟等。
甚至是战俘们从日本工厂或仓库里偷来的物品,也是通过工厂的中国工友转移到了外面的市场上,换回了战俘们需要的物品。一段时间后,战俘与中国工友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攻守同盟。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