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专业课、央视“取经” 沈师学生创建纪录片工作室

辽沈晚报 2019年11月29日

于事文(后排女生)和团队小伙伴即将参加比赛,飞机场拍下了一张合影。本人供图

创业·人物

蹭专业课、去央视实习、学习优秀纪录片拍摄手法提高拍摄技术,参与大赛锻炼团队,用定期团建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沈阳师范大学在校生创立“影像力量”纪录片工作室,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拍摄宣传片作为盈利点,再用这些收入去拍摄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现象的纪录片并播出,以此来传承经典、关注时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增加了工作室的影响力。

大学专业课接触纪录片制作

建立纪录片工作室

今年,沈阳师范大学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三女生于事文与同校的小伙伴成立了中视新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建立了“影像力量”纪录片工作室,经过团队近半年的努力,如今工作室的运营已经步入正轨。

“之所以想建立纪录片工作室,主要还是因为我大学期间接触了与影像制作相关的专业课,我发现我更愿意从台前的工作者变为一名幕后工作者。”于事文说,学院为了让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设置了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课程等,她非常喜欢自己拍片并进行编辑,喜欢上了这些拍摄的技术。“我发现,在这样一个融媒体时代,很多传媒公司都聚焦于利益,很少有人去真正关注社会话题,我想成立一个纪录片工作室,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社会正能量,进而达到改善社会浮躁风气的目的。”

与近千个项目竞争立项

团队集体加班准备入孵答辩

于事文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团队里每一名成员都有着不同的分工,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都有一颗对于影像和传媒的热爱之心。“担任团队摄像的是我的同班同学吕昭正,他对摄像特别感兴趣,常常看关于摄像的书;后期制作是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张继正,他对很多剪辑软件都能熟练运用,对于剪辑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运营成员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熊云云,有着两年运营学校媒体的经验。”于事文还找来了自己的师弟张峰充当团队的会计,“他的父亲是一名高级会计师,他可以向父亲求教。”

在创业初始阶段,成功申报沈阳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为团队要完成的第一个大任务。团队加班一周,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也是从那时开始,大家的努力和团结让她意识到“她不是一个人”。

“当时是需要提交一份大约5000字的立项申请书,还要准备3分钟的大学生创业答辩。与学校的近千份项目一起竞争,我顿时感觉压力很大。我和一起答辩的团队搭档查阅了很多资料,猜想老师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我们一直准备到晚上近10点,在寝室封寝最后一刻回到寝室。第二天答辩很顺利,我们的项目获批‘省级科研立项’。”

随后,团队还要接受“互联网+大学生创业项目答辩”“沈阳师范大学团委——企业入孵答辩”。“从入孵申请到项目可行性报告,对于不擅长写作的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时间紧,任务重,我一个人根本写不完如此多的材料。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和我的项目组成员在办公室一起探讨,一起写材料,加班了一周,终于赶出了一份完整的申报材料。”

央视实习 学校蹭课 提高团队拍摄技术

在创业的过程中,团队不断发现自己作品的灵感和理论支撑都不是很丰富,团队专注每一个提高的机会,用多种方式去弥补自己的短板。“所以我们利用暑期到央视剧组实习,跟随许多央视的导演一起出组前往全国各地拍摄企业纪录片,积累了许多策划、拍摄、剪辑、技巧。”

父母担心于事文在北京生活很难很艰苦,并不支持她去北京实习。“从父母得知我准备去北京,到送我到火车站,再到我在北京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都一直在阻拦我,想让我打消去北京的念头,让我赶快回家”。但是为了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为了能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于事文和团队小伙伴依然在北京坚持“北漂”了一个假期。“虽然很累,但是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同时,团队成员还通过蹭学校里纪录片制作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对优秀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多琢磨多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拍摄技巧和水平。

面对艺术与商业价值矛盾

用优秀作品说服客户

为了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机会,团队还多次参与大赛,在于事文看来,这也给团队留下了很多共同努力和互助的美好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同学一起去山东日照,参加一个大学生微拍大赛。我们团队四个人从沈阳坐飞机到连云港,再坐高铁到达日照,在这期间我犯了肠胃炎,一直上吐下泻,吃不下东西。团队的所有成员为了我的身体状况都来迁就我的饮食,在拍摄那么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还不忘关心我的身体状态,怕我身体支撑不住。在日照拍摄的三天是很劳累很辛苦的三天,但也是拍摄很精彩、很长见识的三天。最终,我们的参赛作品《日照东夷》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而在上个月结束的2019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东北区微创营项目路演活动中,于事文团队收获了铜奖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创业导师的指导。“在这次大赛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创业导师还帮助我们梳理和优化项目,让我们对团队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认识。”

同时,团队通过定期团建,来提高团队的向心力。“大家性格不同,但是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我们每完成一部纪录片的拍摄,都会进行一次团建,通过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求同存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让团队在面临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两难选择时,可以团结一致,用自己的优秀作品去说服客户,从而接受我们的拍摄风格。“我们有一次在香港给客户拍片子,在写策划方案时,我们采用了时下流行、时尚的风格。客户并没有接受我们这个策划想法,我们还是决定坚持艺术价值,与客户进行了两天的沟通,我们拿出我们此前的优秀片子给他们看,最终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最终方案通过了。”

用盈利收入去制作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于事文介绍,工作室虽然成立近半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运营模式。那就是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拍摄宣传片等实现盈利,进而再以这些盈利收入来拍摄文化传承方面的作品。通过传统媒体的平台播出,以及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播出,使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熟悉、喜爱传统文化,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关注并拍摄某些社会现象,如:关注自闭症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以期在播出后能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正能量。”

而对于团队的未来,于事文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慢慢来,在每一次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积累客户。用充满正能量的匠心之作去扩大影响力”。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