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垃圾分类”,大家一定同意应该分。可是到底怎么分?不同的地方,分法却不一致。很多人在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养成的分类习惯,到了新的地方还得重新再学。就这一问题,住建部近日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
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类别构成
通过对比《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与2008版标准可以发现,最新版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在适用范围、类别构成、图形符号上都进行了不少调整。生活垃圾的类别也被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个大类、11个小类。
此外,新版标准删除了“大件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瓶罐”等4个标志类别,增加了“厨余垃圾”“灯管”“家用化学品”标志类别。
针对部分试点地区的差异,例如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或者“湿垃圾”,在新标准中,都统一为厨余垃圾。
标准编制单位北京市城管研究院张劲松表示,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升级、分类运输和分类的处理工作,标准适用范围的调整,更加注重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在应用当中的规范性和广范性。
“全国垃圾分类”
小程序近期将上线
面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人们要如何知道自己扔的是什么垃圾呢?
近期,“全国垃圾分类”小程序将上线运行。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小程序进行查询。
目前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53.9%,其中上海、厦门等14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70%,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那各城市的实施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上海:垃圾填埋比例已经下降到30%以下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每天的生活垃圾,有1.7万吨可以资源化利用,填埋比例已下降至30%以下。上海的目标是:到2022年,这个特大城市要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西安:垃圾“一桶扔”难杜绝
西安市提出,2019年要实现城市垃圾分类全覆盖;9月1日,《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在一些老旧小区,垃圾“一桶扔”现象仍然存在。
广州:垃圾分类垃圾桶只剩两色
去年7月,《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出台。然而到了今年7月,很多小区原本用于垃圾分类的四色垃圾桶,只剩下了两色。有的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两个投放口被锁死,不再使用;有的甚至直接简化成餐厨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两个。
垃圾分类
需要从自身做起
如今,住建部发布的最新标准出台,也给垃圾分类提供了一份标准答案。标准立起来,为各地的地方立法提供参考,也为各地的执行提供了依据。
对于个人而言,虽然垃圾分类是小事,但把垃圾分好,在标准制定和立法上把垃圾分类做到规范,从而产生的巨大环保和资源收益。如此看来,垃圾分类又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利国利民,从我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实践中化解分类难题,是垃圾分类的必由之路。
据央视财经
新闻分析
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里?如何有序推进?
垃圾分类,该守哪些规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可能90%以上的垃圾,凭常识和指南就可以分对。但是确实垃圾种类太多,来源也非常广泛,如果实在拿不准,建议按照其他垃圾投放也没有问题,这可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掌握。因为其他垃圾对应的是混合垃圾处理设施,要么进入垃圾焚烧厂,要么进入到垃圾填埋厂,所以当中混杂一些可回收的、厨余垃圾,不会对处理造成巨大影响。
推进分类,如何主动自律?
财经评论员章弘:我认为,现阶段奖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比如北京市,2010年出台相关管理时就设计过一个惩罚制度:如果没有按规定扔垃圾,个人会罚款50元到200元,公司企业罚5000到5万元,但实际上真正实施时这一项就没有了。现在北京市调整方法,采取了奖励办法,改成分类多补贴多、分类少补贴少,这也是种很好的实践。
这些都是必要手段,但也要有公民意识。比如说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规则就要遵守,这是有益公众的事情。还有责任,这是自己生活的环境,把它弄好了有什么不好,如果大家都有责任感、公益心,我认为垃圾分类应该不是很难。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养成习惯。习惯就是自律,但是通过立法的一些强制,其实是可以促进个人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主动跟自律,两者之间不矛盾。
也许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做到精准分类投放,但是慢慢地通过立法、确立规则培养习惯,让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其他人也能够受到带动跟感染,把垃圾分类做好。
据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