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标志性建筑太阳鸟的原型是炭化鸟形木雕。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供图
一城一地必于渊源,蕴文明演进伟力,成灼华生命传奇。坐落在皇姑区黄河北大街龙山路1号的新乐遗址,将沈阳地区有人类生活的历史向前推到了距今7000多年。新乐遗址,是沈阳最美丽的文化地标之一。
7200年前,浑河故道还流经现皇姑区区域。在古浑河北岸,黄土高台的宜居之地上,勇敢智慧的新乐人开始刀耕火种、渔猎繁衍的生命传承,推测她们将象征光明与力量的“太阳鸟”作为部落图腾,用精雕细琢的煤精演绎着对艺术和美的追求,顽强执着、生生不息。
作为沈阳人文历史的源头,1973年,新乐遗址一经发现,便在国内外考古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根据牛河梁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陆海英说,新乐遗址的发现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证明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七千多年前人类生活遗迹重现
讲解员的讲述,让这个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时期的聚落遗址,穿越7200余年的时光屏障,再次呈现。
半地穴房屋中间的火堆常年不熄,那是人们用以取暖、照明、蒸煮食物的神圣所在。可突发的一场大火却让这个“家庭”遭受劫难,人们慌乱逃离,大部分物品无法抢救出来,包括540多件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还有无比珍贵的粮食——谷物黍。
大火发生在7200年前,这个有着40余座房址的原始村落,至少有200人生活。大火迅速蔓延到了其他房屋,烧毁了他们的家园。
依据新乐遗址考古发掘复原图,当时气候温暖、灌木丛生,新乐遗址总面积94万平方米,房子建在阳坡的高台地上,坡下面是古浑河。逐水草而居,最早的沈阳新乐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古浑河里的鱼也是食物之一。
据介绍,1973年,一位农业技术员在沈阳工厂宿舍的建筑工地上,发现几片留有刻画痕迹的陶片,他把这些奇怪的陶片送到文物部门,经鉴定,这些陶片来自遥远的史前年代。随后,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挖掘,发现了这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一处母系社会的聚落遗址。至今已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址四十余座,出土各类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近万件,成品两千多件。经科学测定,这些文物都有着7200多年的历史。
据专家介绍,同一时期,在我们国内原始文明的遗存不在少数,其中有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有代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新乐遗址代表的是辽河流域,在辽宁省内还有牛河梁遗址。
新乐遗址的发现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七千年前,填补了辽河下游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空白,对沈阳乃至全国的文化、科学、艺术、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乐遗址发现“房址”和农作物
发现于1978年的房址上,可以清楚看到房址东西长11米,南北宽8.6米,计算下来,这处房址的总面积为95.46平方米,由 54 根柱子支撑起来。四周的穴壁与外面的地面高度一样,距离现在的地面1.5米左右。其他房址大的100平方米上下,小的30-50平方米,每两个房址相隔 3-5 米。
专家介绍,在我国,这样的半地穴式房屋在同一时期也有些相似的案例,比如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它的房址建筑是干栏式建筑,作用是防水防潮防止野兽的侵袭,现在很多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是使用这种建筑房屋。半坡遗址地处黄河流域,有前堂后室的格局。而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址与新乐遗址大体上相同,是属于半地穴式房屋。
另外,新乐遗址出土了原始农作物。经辽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鉴定,学名叫做黍子,和东北的大黄米近似,有黏性。新乐遗址还出土了炭化榛子,橡子,山里红等果壳和果仁。
“太阳鸟”成为沈阳图腾
新乐遗址的其中一个房址共出土了540多件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主要有深腹罐和高足钵。深腹罐出土的数量较多,高足钵制作精细,纹饰独特,色彩艳丽,非常精美。
据专家介绍,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通常是某种动物或者植物,他们相信自己与这些动植物有着血缘关系,所有的氏族成员都要加以崇拜。新乐遗址出土了一件非常精美的炭化木雕艺术品,形似鸟。它是沈阳地区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珍贵文物之一,也是仅存的史前木雕工艺品,发掘时已经断裂成三截,上面刻有花纹。全长38.5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鸟的羽尾很长,几乎占了全身的二分之一,类似权杖。据专家们推测,这件艺术品可能就是这个氏族崇拜的图腾信物——鸟图腾。
后来,因为新乐文化被视为沈阳文化的源头,沈阳人把新乐遗址中那块古老的木雕当作带来光明的太阳鸟,用它来作为沈阳城市的标志。
新乐遗址仍有诸多未解之谜
在新乐遗址博物馆门前,有一座石碑,依据遗址区内两件重要文物,斜口器和煤精球制作而成。斜口器据考证是原始先民用来移植火种和保留火种的工具。两旁摆放的石球是仿造煤精球制作而成,新乐遗址煤精制品的出现又更新了我国使用煤的历史。
在7200年前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所以这就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首先要说的就是煤精。煤精制品是新乐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也是目前所知唯一出土了煤精的史前遗址。新乐遗址煤精出土之前,记载我国用煤的历史始于汉代,新乐遗址将人类使用煤的历史推溯到了7200年前。经鉴定,遗址中出土的煤精是抚顺老虎台的煤精。那么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获取到它的呢?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推测,一种是抚顺在浑河的上游,煤精是被古浑河冲刷出来,并随河水流至下游,祖先就在河边捡了回来,因其颜色和质地特殊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因适合雕刻而雕成了各种形状。另一种来源于史前人类陆路的运送,而这就是说史前人类当时的活动半径已达到100公里。
遗址出土的煤精制品数量较多,形状分为耳铛型、球型、泡型器,关于它的用途有几种猜测,比如占卜问天的祭祀用具,孩子玩的玩具,装饰品,画笔,以及用来交换物品的一般等价物,也就是今天的货币。那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另外,新乐人究竟是从何而来,又迁往何处?他们为什么要迁徙?是由于食物的减少?还的是洪水的破坏?这些至今仍然是个谜!
最新进展
《新乐遗址发掘报告》首次出版
公布十件珍宝
今年6月,《新乐遗址发掘报告》首发式在沈阳举行。《报告》编写历时6年,把近40年来新乐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汇总呈现,还同时公布了可以代表新乐遗址历史地位的十件珍宝。
新乐遗址从1973年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5次。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揭示了新乐遗址是距今72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聚落遗址,它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7000年前,同时为东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填补了辽河下游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空白。
此书让新乐遗址考古研究资料更加完整,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探讨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和聚落形态提供了实物证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又一力作。
同时公布了可以代表新乐遗址历史地位的十件珍宝,包括炭化鸟形木雕、磨盘磨棒、压印“之”字纹陶罐等,从这些文物可以推测新石器时代新乐人的生活状态。其中,炭化鸟形木雕是沈阳标志性建筑太阳鸟的原型。炭化鸟形木雕出土于1978年,为沈阳新乐遗址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的木雕艺术品。
“河姆渡文化展”等多个临展
大受欢迎
作为沈阳著名的文化地标,新乐遗址博物馆每年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除新乐遗址自身出土和馆藏文物之外,新乐遗址也积极举办临展,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今年5月,新乐遗址博物馆和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黄金稻现——河姆渡文化特展”,展期三个月,共有94件具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文物展出,再现了河姆渡先民舟楫穿梭、炼泥制陶、纺线织布等群体性劳作和生活场景,受到前来参观的观众的一致好评。
9月末,新乐遗址博物馆从抗大陈列馆引进“主题展览”,讲述了老一辈抗大人胸怀祖国、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革命生涯,号召引领新时代青年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展期为期一个月,期间,前来观展群众深受感染。
同期,新乐遗址博物馆与随州市久洲艺术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安阳博物馆还联合举办了“良金美玉——商周汉青铜器·玉器科普展”,选取48件商周汉时期青铜器和20件商朝玉器,观众对古青铜文化和玉文化有所了解,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经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