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

辽沈晚报 2019年10月21日

辽沈晚报;这本书是您继《好好学习》之后,又一本主打有效学习方法的实战手册,您觉得这两部作品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或者相通之处?

成甲:第一本《好好学习》侧重的是介绍一种新的学习思考方法,就是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学那些有底层规律的临界知识。那本书主要是给了一个新的方法,总体来说列出了学习方法中的一些重点,但并不是很系统。

而这本书从学习进入到了思考,它强调的其实是把学习的知识如何更系统化、体系化地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而且这本书在临界知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定义了思维模型的概念及体系。可以说这两本书,前者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介绍学习的关键方法,后者是较为系统、有深度地介绍了一个掌握多元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

辽沈晚报:这本书是对思维模型理论的解析,同时也融入大量您自身的思考和经验总结,解决了很多人面临的实际问题。您是如何做到既保持高度,又能够让理论“落地”,切实指导现实生活的?

成甲:其实我觉得这并不矛盾。一个理论的模型就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否则这个理论的意义就会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尤其是对于一个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书来说。所以模型这个理论一定要解决应用的问题,关键是你要把理论的场景和现实结合起来。

我发现大多数人觉得思维模型是一个很高深、很困难的东西,在这本书中我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实操的层次,比如经验层的,拿来就能用,方法论层的也基本练习就可以,而思维模式层的却告诉大家需要抽象出来,在更长的时空尺度下看这个模型,而不是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理解了这些重要的应用关键,我们指导现实生活就有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辽沈晚报:您在书中强调,过去的时代重视“专业人才”,而当下社会已经对多元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您看来,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人才有哪些不可取代的优势?这些优势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

成甲:首先专业和多元是相对的。专业人才肯定也会一直存在,但专业人才可能也需要多元的思维能力来让你的专业能力更坚实。因为多元的思维能力让你更加了解真相,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都有助于验证我们的知识是否可靠,发现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打通不同领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思路,从而使得自己的知识是可靠的。我们做专才,很容易只在一个领域当中研究,会形成路径依赖,把自己思考问题的起点束缚住。换句话说,我们学习这个专业给的脚手架,既帮助我们建立专业的能力,也成为限制我们专业能力进一步发展的看不见的天花板。

而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多元思维方式的话,能够让我们有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专业领域,看待自己的学科范畴,从而使得自己拥有了更强大的、更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开阔的视野,就有更好的创新能力。而在我们国家经济逐步从过去的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转向创新红利的过程当中,多元思维能力对人才创新能力提升是有巨大意义的。

辽沈晚报:您在书中说,知识的增加不是成长,思考能力的提升才是成长。但书中也给出很多具体问题的实操方案和思维模式,这两者之间是否会有矛盾?在您看来,“增长知识”和“思考能力提升”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该如何平衡二者,做到长期积累、有效获取呢?

成甲:这似乎是讨论一个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我记得斯蒂芬·柯维曾经说过,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次创造,第一次创造是在头脑当中的创造,第二次创造是用行动在现实当中的创造,这两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彼此影响的。头脑当中的创造取决于你思考问题是否准确全面,以及你在哪个高度、哪个层次、哪个视角思考问题,从而决定了你想要如何做这件事。但是你想做一件事和你能做好一件事又不一样,那就是第二个层次,在现实中应用它,在现实中实现它,这是个技能问题。一个是思考的深度,一个是应用的熟练度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解决知识当中获得经验、获得体感、获得反馈,校正我们的思想认知,这两者是互为促进互相增长的一个螺旋结构,我觉得它们是彼此包含的。对于只做不想和只想不做,我们的祖先已经说过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辽沈晚报:深入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生活和工作都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当代的年轻人往往缺乏这种能力,您认为新书中哪些具体理论有助于锻炼这种深入思考的能力?

成甲:首先要有思考能力,其次才有深入思考能力。什么是思考能力呢?就是你会提问题。深入思考能力就是能提出好问题,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解答。在这本书中,我们帮助大家训练自己建立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就是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问——思——模”的知识体系构架,提出问题,钻研问题背后的思维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不同的思考方向得出来不同的答案,就是不同的思维模型。坚持用这个基本但关键的学习体系不断去深入思考就能构建、练习我们这种深入思考的能力。当然这个道理是简单的,但是执行起来需要大量的练习、大量的训练。

本版稿件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李爽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