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辽沈晚报 2019年10月21日

□么辰

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是,他一直都在用生命向世人诠释着文化的重要性,无论是他写的书,他题的字,他在电视节目中说过的话,“文化”在先生的话语系统之中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余秋雨先生尤其将文化视作不可或缺的空气和水,其一生致力的方向,恰恰是向今天的中国人普及这样一个常识。

可以说,在余秋雨先生身上,无论是其人还是其文,无不在刻意彰显着文化对于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本书也不例外。全书一开始,先生就用世界读书日这个命题来引出文化穿越时空的共同价值,4月23日作为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忌日(同时也是莎士比亚的生日)从而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世界的文化节日,我们惊奇地发现,不仅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两人的祖国——西班牙和英国也都有类似的发展经历,都曾经是海上霸主,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而在世界称雄百年,然而到今天,它们也终于明白,只有历久弥新的文化和经典动人的艺术作品才足以让世界记住这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才是它们唯一可以凭借的力量。由这两位世界级的文化大师作为本书“破题”的敲门砖,可谓再合适不过。

紧接着,余秋雨先生尝试去解决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给“文化”下定义,他认为只有这样,这本书才算有了“守门神”。于是,他给文化下的定义是: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不再是艰深的学术术语,先生用平实的语言对文化进行了生动地诠释,从而定下了这本大书的基调。

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千年一叹》,或许都是余秋雨先生对于某一个人类族群或某一桩文化事件的片断性思考,属于一种“文化断想”,而这本《中国文化课》则可视为先生的一种总结性文字,是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对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一生的感悟和思考的总结。

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二、三、四单元,在这三个部分中,先生系统梳理中国文化的千年史诗,阐述儒释道的精神主干,并且对于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文化的历史,是一部文化的创造史,是一部文化屡次遭受无情破坏而又不断得到重建和复兴的历史,是一部文化不断地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先生文字的魅力,在于运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让人一见难忘的事例去阐述一个宏大的义理,去重温一遍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历史。先生用实实在在的文字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唐朝,还是在文化暗夜的元代,中国文化都可以做到绵延不绝、香火不断,千年之后,当我们再度想起那个时代,当时的人不论是治世能臣,抑或乱世奸雄,无非都是早已被忘记的青史几行名姓,曾经的风云际会之处,兵家必争之地无非只是几处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黄尘古道、烽火边城,而足堪我们回味的往往是那些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走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是那几部历经时间检验而依旧能使我们感动的艺术作品,只有这些才有资格代表那个远去的时代。

先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会将重大的文化命题、文化事件、文化人物与自己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其勾连起来。余秋雨先生用叔叔捍卫生命尊严的故事对应千年之前颜真卿写下《祭侄稿》,用与饶宗颐和金庸先生的交往来观照匈奴当年的西逃,用和凤凰卫视合作讲述世界古文明遗址来对应顾炎武一路行过,一路看书的文化足迹。

除此之外,先生写作的又一重要特点,还在于融汇古今、贯通东西,这对于他来说可谓自然而然、毫不费力。

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先生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中国文化课》就是这样一本熔铸了先生一生阅历、思考的思想结晶,同时,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无论其知识水平、文化背景如何,都可算是一道丰富的文化盛宴。

真诚地希望,先生这本厚厚的《中国文化课》在中国文化领域也能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可以让生活在今天,并且已经被所谓西方文化包围着的人们重新唤起对于中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