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学者周亚利的“三燕情缘”

辽沈晚报 2019年10月14日

2018年10月18日,周亚利(右)与冯永谦先生(左)考察朝阳龙城区黑山头古城遗址。李家宾 摄

周亚利在朝阳市博物馆内讲解“三燕文化”。 采访对象供图

在今天的朝阳学术界,提三燕文化,有一位叫周亚利的专家格外引人注目。她提出的“慕容西来说”,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她参与编著的《前燕后燕北燕史》,是目前研究三燕文化的案头必备书;她录制的“国图公开课——三燕历史与文化”,将进入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她毕生的付出与成就、艰难与荣耀,全部聚焦于三燕文化上,这是一位有着浓浓“三燕情缘”的学者,一个为三燕文化而生的可敬的人。

“慕容西来” ——周亚利的重大发现

周亚利不是学考古的,但她的一篇关于慕容鲜卑祖源由来的重要论文《慕容鲜卑溯源》,在《中国地名》(学术版)2008年第5期发表,“慕容西来说”是周亚利的重大发现。那么,她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据周亚利追忆,1996年,她的《朝阳三燕、北魏遗存中反映出的汉文化因素》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1期上发表,之后,周亚利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三燕及北魏的“鲜卑文化因素”呢?为此,周亚利特别关注了鲜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遗存:梯形墓。

周亚利发现,吉林地区存在不少梯形墓,以前,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扶余文化的特征,而据周亚利掌握的资料看,梯形墓明显来自鲜卑文化而非扶余文化。文献记载,慕容鲜卑的祖先东胡被匈奴打败后曾北退千余里,与当地文化融合,但国内考古学界却对吉林境内的某些考古文化未予准确区分,而将其笼统混入扶余文化体系中,因此,学界流行的“吉林梯形墓乃扶余文化”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带着这一疑问,周亚利请教了资深考古学家徐秉坤。徐秉坤给周亚利出了个主意:你再找一些其他地区的考古资料对比一下,看看别的考古文化中有无梯形墓,这一文化特征在其他地区是否也曾存在过?从反面论证,或许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依照徐秉坤的建议,周亚利查找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国内的三大权威考古杂志:《文物》、《考古》、《考古学报》以及各省的文物杂志,挨篇翻,凡是涉及梯形墓的资料,都用硫酸纸“透”(描画)下来,并和魏晋以前的中国境内各地的梯形墓做对比,范围很广。由周亚利搜集的各地资料可知,她为此付出了何等的辛苦,工作量之大非同小可,如:安阳孝民屯、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葬、河南偃师二里头梯形墓;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墓葬;北京延庆靳家堡乡玉皇庙山戎墓葬;内蒙古托克托县皮条沟的三座鲜卑墓葬、内蒙兴和县口八沟村鲜卑时期墓葬;内蒙赤峰宁城县南山根M101石椁梯形墓;内蒙扎赉诺尔古墓群M3013墓(西汉初期至中期);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雁门乡萝葡砦SLM3墓葬;朝阳崔遹(yù)墓、朝阳袁台子北燕墓;朝阳前燕奉车都尉墓(出过金印);朝阳县沟门子公社北庙村M1墓;朝阳八宝村M1墓;朝阳县大平房村北燕壁画墓;北票西官营子冯素弗墓……

此外,周亚利还发现,很多梯形墓中的男女都戴耳环,与东胡族风俗近同,沈阳的高台山文化、辽东北域平安堡的下辽河流域青铜文化墓葬中的男性也戴耳环,而汉族则未见这一习俗。此外,这种文化的陶器风格也特点鲜明,均手制,外部挂白或红陶衣……所有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均指向西北,具体而言,即距今约四千年的著名的齐家文化。经广泛比对,周亚利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结论:慕容鲜卑来自中国西北。

周亚利的这一研究成果,若出版,连文带图,将是厚厚的一本学术专著,经压缩后,在《中国地名》(学术版)2008年第5期上发表了。周亚利的同事倍感惊讶,说亚利你不是考古专业毕业的,也没参加过考古发掘,你是怎么写出这等高品质的论文,又是怎么得出“慕容西来”这一惊人结论的呢?

周亚利做一专题研究时,当时无电脑,所有图,她都用蘸水绘图笔描出来,做了不少各地考古文化的对比表格,通过画表格的方式可把时代的早晚关系呈现出来。而且,画出来,还要做比较,特花工夫。为此,周亚利专门做个柜橱,里边分格,底下两层,上边一层。她办公桌有三个抽屉,她摘录及描画的考古资料多达上万张纸,分门别类存放。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周亚利绝不据为己有,公开给单位所有人看,讲解员到她那里查资料,她随时欢迎。

为研究这一课题,周亚利废寝忘食,一次,因思考问题过于投入、专注,下班接孩子都忘了。等四五岁的孩子跑向她叫妈妈的时候,她顿时热泪涌出,真是母子连心。

《前燕后燕北燕史》

——周亚利的“心血之作”

查寻目前所能见到的三燕文化资料,周亚利主编的《前燕后燕北燕史》是一本内容翔实、叙述严谨的专业书,是现在有志于三燕文化研究者的案头工具书,此书,周亚利及合作者前前后后写了三年,是她的“心血之作”。

周亚利说,2006年,朝阳社科联拟了一个“三燕史”课题,准备写三燕史,但找谁来写呢?周亚利想,现在自己掌握了这么多有关朝阳三燕历史考古、及朝阳佛教历史的资料,我不写,谁写?当时,朝阳市提出要重视“三燕文化”,为响应市政府号召,朝阳社科联找了三位专家执笔编撰:周亚利、董高、姚海山(社科联编辑)。《前燕后燕北燕史》全书30万字,写作与修改时间在2008年—2011年,前后共3年半。历史文献、考古文献、各省考古学刊都得看,除了国内三大考古杂志外,参考的史料包括《晋书》、《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宋书》,此外,还要看宋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因为涉及这一时期的物产、科技等知识。书出版后,第一次印了1000册,供不应求,后又加印了500册,还不够。

为写此书,周亚利经常在电脑前伏案写作,一写就是一天,因工作强度太大,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现在她也不能久坐,后遗症犹在,其当时的辛苦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周亚利盛赞

“北燕南渡”的历史贡献

周亚利还特别提到了“北燕冯氏”。在以前朝阳三燕历史的宣传中,主要讲的是建立前燕、后燕的慕容鲜卑,对国祚仅29年的汉族冯氏政权,提得较少。但在2013年初,北燕冯氏后人在广东茂名地区被发现后,周亚利对这一新发现立刻予以高度关注。

2016年6月、2017年7月、2018年初,岭南冯氏后人三次回辽祭祖、谈合作,周亚利均出面招待。特别是2018年4月,周亚利与另一位朝阳三燕资深专家孙国平赴茂名实地考察,参观了高州冼太庙、长坡旧城、高凉岭等诸多冯冼文化遗迹后,对冯冼联姻这段感人历史有了深刻理解。自此后,在周亚利的“三燕论述”中,便增加了“北燕南渡”的重点段落。

周亚利认为,中国有史记载的古代王朝有四百多个,仅历两帝的北燕王朝似无足轻重,也不大可能成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关注的重点,但弱小的北燕,却为中华民族做了很多大好事。

北燕冯氏一门讲究“和”。在朝阳称王时,冯氏就与周边的契丹、库莫奚等游牧民族友好往来,重新打通了由来已久,却又因战乱封闭的“草原丝绸之路”。北燕亡国后,三百名落难王族于辽南下海,漂泊万里定居岭南,又与俚族冼氏通婚交好,开发粤西收复海南,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北燕冯氏重文礼佛。在朝阳时,冯氏以国家名义支持龙翔佛寺高僧昙无竭带25人西天取经,是官方行为,这与以个人名义独往的法显,与玄奘比,根本不是一个性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取经团队,历史原型似更接近于昙无竭,玄奘不过是个由头,名气大一些而已。

北燕王族南迁后,崇文礼佛之心依旧。鉴真数次东渡均遇人不淑,直到幸遇定居海南的北燕后人冯崇债与冯若芳,获其资助后,才最终东渡成功,成就一生伟业。

在深通中国佛教史的周亚利看来,北燕冯氏一西一东礼送二高僧,即“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更是世界交往史上的一等大事。

周亚利举例说,北燕冯氏出了很多名人,如:开创“太和新政”的北魏冯太后、促成汉俚融合的冯融与冯宝、险些成为第二位“岭南王”的隋朝左武卫大将军冯盎、被错写成奸臣的大唐渤海郡王的冯元一(高力士)……特别是冯家媳妇,大名鼎鼎的冼夫人,已升华为“唯用一好心”的道德楷模,“好心精神”而今已成为广东茂名的城市品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到了近现代,北燕冯氏依然活跃。在晚清的中法镇南关之战中,辽宁庄河的李秉衡总督与北燕后人冯子材老将军一后一前紧密配合,重创法军,在晚清赢得了对外战争胜利的唯一面子。

“红色娘子军”是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电影,主角洪常青取自两位海南琼崖革命地的创始人:冯平与冯白驹,他们是两位北燕后人。

解放战争时期,来自东北的四野之所以渡海成功,顺利攻占海南,北燕后人冯白驹的内线接应,功不可没。想当年,冼夫人率其北燕冯氏子孙迎接隋军入粤,才最终促成了大隋的一统江山。

周亚利表示,尽管长期以来,岭南地区习惯将这一地区的特殊民俗民风统称为“冼太文化”,但在具体阐述特别是对外宣传时,须要注意:冯氏与冼氏不可分割,迁居岭南1600多年的北燕冯氏为当时落后的岭南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理念与治理经验,在开发岭南的艰难而伟大的进程中,冯氏是主角而不是配角,是冲在一线的先锋,是决定大局的主力军,而非可有可无的次要力量。在茂名地区闻名遐迩的“好心精神”,是冯冼两族联手缔造,共同推出的,不是任何一方的专利。

周亚利感慨道:“在北燕后人万里南渡后的千年岁月中,冯氏子孙始终赤胆忠心,胸怀天下,不辱先祖声威,光耀冯氏门庭!”。

周亚利希望,冯宝公、冼夫人的合像能尽快立在朝阳,立在北票,回到冯氏阔别千年的故乡。若此,冼夫人将首次千年回婆家,冯冼文化将迈出岭南的一隅之地,跨过长江黄河与长城,昂首入关,这将成为冯冼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将定格为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事件,将被载入史册!

周亚利的“三燕情怀”

除著书立说外,周亚利这几年还走访了大量省内外的三燕文化遗迹,省内的北票、义县,省外的青海与广东茂名……她的三燕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她对三燕文化的理解越发深刻,对自己倾注毕生心血浇注的“三燕文化之花”,内心涌动的情感更是愈发浓烈了。

2018年,央视为朝阳拍摄三部宣传朝阳历史的纪录片,周亚利是专家组成员,在该纪录片中,周亚利与艺术馆的邵老师编排了一个舞蹈,名为“慕”,赞颂慕容鲜卑积极学习汉文化,缔造龙城的不世伟业。在她的舞蹈团队中,有一个参与者名叫慕万芬,她是慕容鲜卑的后裔,是朝阳当地很有名气的摄影家。

周亚利是朝阳“雅风艺术团”团长,舞蹈编导,这个团创建于2015年,团员30多人,从30多岁到69岁不等。该民间艺术团编排的舞蹈有民族舞、古典舞,在朝阳“凌河之夏”晚会上几乎年年出节目。周亚利想借助艺术团宣传慕容鲜卑的故事,通过舞蹈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慕容氏的英雄往事。

2019年7月,朝阳图书馆报了一个国家级课题:“国图公开课——三燕历史与文化”,准备列入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周亚利应邀在朝阳市图书馆讲了3天,讲20集,一集20分钟,反复调试,耗神费力。

周亚利最近写成一本新书《慕容皝》,12万字,为将来拍电影写脚本作准备。她还准备出《说慕容》,音频文件加文字图版,一种通俗化的新媒体全新创作,准备出200集,现在已出12集。

周亚利为传播三燕文化所做的工作,得到老伴儿李家宾的鼎力支持。她出的书稿,李家宾亲自校对,查缺补漏。英语老师出身的李家宾多才多艺,会摄影,会做视频,会拉小提琴、弹钢琴,周亚利想借助新媒体宣传三燕文化的构思,与李家宾的想法不谋而合,俩人配合十分默契。

在写三燕史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周亚利充满感慨,她认为,慕容鲜卑由西北迁至东北,之所以由小变大,由弱至强,一度统治半个中国,建立了跨州连郡的大燕王朝,因为这个民族善于学习,包容性强,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周亚利现在认识了很多三燕后人,慕姓的、冯姓的。她看到三燕后人,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而三燕后人对她也礼敬有加,沈阳的慕久成叫她“姑姑”,新疆的慕粉宁称她“周妈妈”,大家不分彼此,由浩荡光阴中走来的岁月情缘传承至今。

今年(2019年)64岁的周亚利已退休近十年了,她未来的计划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伟大的三燕王朝,为朝阳的三燕历史,为三燕后人,做更多的贡献,人们理解并支持她的理想,尊敬地称她为“三燕文化的守望者”。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