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长篇小说《寻找张展》成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自2017年出版以来,这部小说已先后获得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17年精品阅读年度好书奖和辽宁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十余项文学及出版重要奖项,而它的作者,就是曾多次入围茅盾文学奖的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孙惠芬。
《寻找张展》以朋友母亲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青年寻找遭遇空难的父亲的人生经历的故事。小说由上部《寻找》和下部《张展》两部分组成,以寻找张展为线索,触及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试图在父子、母子之间重新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据记者了解,《寻找张展》被诸多评论家认为是一部拷问人精神和灵魂的优秀之作,亦是孙惠芬长篇创作的高峰之作和转型之作,可谓中国作家书写中国故事的典范。在孙惠芬看来,世界发生变化,文学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有一点文学必须坚守,那就是对人的精神困境的探索,对人的生存奥秘、人性奥秘的探索,因为揭示人性困惑和迷茫的历史,是作家永远的职责。
或许有人会问,深耕乡土文学数十年的孙惠芬,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作品?言及这部小说的缘起,孙惠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寻找张展》对我算是天外来客。2014年5月,《后上塘书》的写作进入尾声时,出版社朋友打来电话,说要我写一部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小说,有原形。我听后觉得好笑,我怎么可能去写命题作文?又是我不熟悉的大学生?再说,手头的长篇耗尽心血,四五年内我不打算再写长篇。还好,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她立即表示理解,说都因为我写过《生死十日谈》,才想让我写一部非虚构作品。可在结束电话时,不知为什么我跟了一句‘这是一部救赎小说’。结果,就是这句话惹来麻烦。长篇完成不久,朋友又打来电话,说她非常感兴趣我说的救赎主题,还是希望我能写。我依然是坚决拒绝。朋友也依然表示理解。然而又过两个月,朋友又打来电话,说她已经用我的名字报了选题。这次我有些急了,怎么会这样?没答应为什么要报选题?不好意思发火,只有说报了选题也不写。朋友还是表示理解,还是同意不写。然而就是这一天,事情有了变化,和在美国读书的儿子聊起这件事,儿子说了一句让我意外的话:妈妈,如果一件事儿毫无道理地在后边追着你,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或者隐藏了什么秘密,你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为什么不可以写一下我们‘90后’?”
“回头看,我找到了那个没有道理的道理,我说出了‘救赎’二字。当时脱口而出,是我不认为志愿者是个简单的高尚行为,一个大学生如果高尚到能天长地久地去做一件事,一定有命运的引领,一定是遭遇深渊的本能需求,如同一个落水者攀住石壁。可一个大学生的命运会有怎样的深渊?事实上,在儿子的暗示下,我已经在向一部小说靠近。因为我已经在思考。”
“2014年11月,和一个从国外学习回来的朋友会面,期间她带来一个朋友,说读过我的小说《致无尽关系》。席间,就剩我们两人的时候,那朋友跟我说,他大学最要好的同学也读过我的《致无尽关系》,可他在2009年的法航447空难中去世。我当时惊的头皮发麻,因为我知道他!当年小说发表并转载,我在网上搜索作品反响,读到一位鞍钢人写的博客,说他在本钢工作的朋友就在法航447飞机上,临行前推荐他读《致无尽关系》。我震惊,一是就像小说里写的,当你发现一个空难去世的人和你有关系,仿佛从某个已故人身上翻出与你有关的遗物,但重要的是,就在那一瞬,我感到我的生命正在发生一桩奇遇,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大学生的命运深渊,他父亲遭遇空难,而他,之前好多年一直叛逆父亲。”
“这就是没有道理的道理,灵感的种子一旦跌落土地,完全由不得你想象。这也是道理背后潜藏着的秘密,你从没想写什么‘90后’,可是当一个深陷命运深渊的大学生尾随一个读过你小说的人向你走来,你不得不向他一路追去,去追溯、发掘他出生成长的这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