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冈书院俯瞰图。
位于铁岭银州城区中部、银冈社区的东南隅的银冈书院。本版图片由银岗书院供图
在铁岭银州城区中部、银冈社区的东南隅,一方有着青灰色朴素外观、造型精巧灵秀的古代建筑院落藏身楼群,泊靠在喧嚣扰攘的现代文明中。在2005年召开的铁岭银冈书院学术研讨会上,这座有着三百五十余年历史的古典建筑群被国内专家一致认定为“东北地区建院最早、办学最久、保存最完好、影响力最大的清代第一书院”。
回溯银冈书院的勃兴,最初它不过是一位落魄文人的居家之所。然而,自书院创立后,教化理念不断在有识之士手中接力传递,文明的种子在辽北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并永久地性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属性与命运。清初以来,铁岭渐从烽台环侍、兵甲林立的边防重镇,向文运昌遐、才俊辈出的文化名城转化,书院因此也成为奠念先贤、启迪民智、化育一方的文化圣地和精神渊薮,感召激励着一代代的辽北人民。
黑暗中递来的灯
今天的人们是如何看待银冈书院的呢?书院对辽北有何意味、发生着怎样的影响?对诸如此类问题,人们怀有多样的视角和不同的答案。
每当放学铃声响起,南临书院的雷锋小学校门洞开,孩子们如蜂群般涌出校园。入学不久的刘思洋,通常会在书院正门前的高大影壁下与小伙伴们嬉戏。他们肆意地呼啸追逐,快意光阴,惹得对面闲坐的老人们投来深邃而悠长的目光。刘思洋有板有眼地说,老师告诉我们书院从前也是学校,周总理曾在此读书,更有无数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曾在此学习、游戏,而他的入队式也将在这里举行。
傍晚时分,当斜阳余晖为书院的屋脊院墙勾上一道浅金。银冈社区的老年居民通常会在这一时段,三三两两地闲坐在南院墙高挑的檐斗下,享受夏日里难得的清凉。“举棋不定”的王国柱大爷淡然地说道,书院陪伴他一生的成长,这里留有他儿时的玩闹、成年的徘徊、迟暮的悠思。他一生与书院为邻,书院已成为他生活的点缀和人生的幕景。
擎着碎花阳伞、相挽而出的一对青年爱侣却指着大门东侧的文物石碑言之凿凿:书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当他们在讲解员的解读与陪伴下,闲庭信步,辽北的人文历史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展柜内一件件沉默不语的文物,更帮助他们真切体味到家乡的历史和逝去的时代。
而对于终日伏案工作的文史研究员梁刚来说,书院是他的早八晚五、日月相继的工作单位和治学之所。炎炎烈日下,他也常摸索着石碑,比照文献检视碑文,以后辈后学的谦恭,袭学先贤的治学理念和人生态度,以求文献领域研究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面对同一座书院,老年人将它看作岁月的幕景,可以追抚逝去的人生;游客们来此观光览胜,乐得赏心悦目或浓酽恋情;在供职其中的学者看来,书院则是一处面貌庄重的保护单位和学研场所;而在孩子们心中,书院除具有古今如一的教育属性外,还是他们快乐的游戏场。
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别样的银冈书院!终究哪一种说法更可信、更具有说服力、更近于事理和问题的本质?
然而,诸般的思索求证均绕不开对一个人的回顾与解读,他便是350多年前被放逐东北的文人郝浴——一个在导游口中被反复提及且理当被辽北人民感恩、铭记的清代流人。1658年,在明清战火荡涤万物的蛮荒年代,背负着人格的屈辱、同僚的背叛、政敌的嘲笑,被朝廷所牺牲、驱逐的郝浴携妻带子,踏上这片“人烟荒芜、可御牛马”的苦寒之地。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到来,熄灭已久的文明火种被再次点燃,泽被后世的教化之风再度吹拂在辽北大地上。
流放者的救赎路
清代辽北学者王一元在《辽左见闻录》中,提到顺治时期一道政令即《捐马例》。大体是说,大清立国之初,出于武备之需,在不可返还原籍的前提下,只要罪不及诛的流放政治犯,以买战马的名目捐资助国,便可消罪为民。一些学者们因而推测:郝浴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离开已服刑4年的盛京沈阳,徙居铁岭。
顺治八年,也就是爱新觉罗·福临刚刚亲政的1651年,一度叛服不定的明朝降将吴三桂甘冒鹰犬之名,为清廷剪除西南方的叛乱势力。这年秋季,深得皇帝信赖、28岁的新贵进士郝浴,以御史言官的身份巡按四川,监察地方的行政与军务。
在《急策西南》等折报中,郝浴奏陈吴三桂拔扈不法、兵无军纪、嗜杀成性,揭发其与部将的渎职与罪行。吴三桂得知后,急命下属上疏朝廷,反诬郝浴“惑乱军心,几败大计”。而皇帝在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等一番利弊权衡后,决定牺牲郝浴。十多年后,顺治皇帝“舍车保帅”的心理内因,在儿子康熙首次东巡时与郝浴的一番对话中得到印证:1671年,当48岁的郝浴以平民身份叩拜年轻的皇帝时,哭诉了过往的冤情。18岁的康熙安坐马上徐徐慰勉道:“你是读书人,岂不明白之!”
而早在顺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夏季,身负流刑的郝浴与怀有身孕的夫人仓促离京,踏上贬谪之路。3个月的鞍马劳顿后,一家人抵达流刑地盛京沈阳。就在这年冬天,次子郝林降生。夫人一面抚养幼子,一面垦荒种菜,维持生计。4年后,被赦为民的郝浴徙居铁岭,并在南门里即今天银冈书院所在的位置购地建屋。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素有“民贵君轻”的思想,历代文人们也一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己身。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文人思想,也牢牢固化在郝浴的人格品性中。26岁得中进士的郝浴,《清史稿》人物传赞他“少有志操,负气节”。
文人之志历来以“澄清斯世,解救苍生”为己任,一如孔夫子般,不为良相,即为良师。徙居铁岭不久,郝浴将自己书房辟为“致知格物之堂”,开坛讲学,传道解惑,培养后辈人才。据载,他所收录的第一批学生计有左懋泰、戴国士等流人子侄10余人,儿子郝林亦在其中。这些人有的成为学者、诗人或贤臣,有的作了教育家,承师之志,成为讲学育人的接班人。
流人文化在铁岭文化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流人及其后辈后学不甘沉沦、意决志坚,不断将文化种子重新播撒在辽北大地上。在铁岭生活期间,郝浴首开清代辽北教育之先河,令荒芜贫瘠的文化土壤再现勃勃生机。复职前,他将家园书斋更名为银冈书院,并将自己的全部田宅、生活用具及部分书籍无偿留给书院,以资办学。次子郝林在升任奉天府尹后,出资修复、扩建银冈书院,光大父业。
今天,游览银冈书院的人若能忽略墙外的纷扰,或许就能想见:三百多年前,郝浴怀抱幼子,独立檐下,沉吟徘徊。走进郝公祠,尽管人们无法断定这位先贤在面对暴虐的命运和不堪的人生境遇时,怀有怎样的情思?但透过他的身后的功业与人格精神可以肯定:逆境穷途不会只带来凄惶与怨忿,也会催生出矢志不渝的绝决和人性更大的光辉!而这种存续后世的精神财富,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冰冷的文物本身。
书院增设纪念馆
仲夏的天气潮湿闷热,而一旦走入书院,青苔结地、绿树成荫、藤蔓攀附的古典园林式院落,瞬间递来爽快怡人的清凉。
在清凉与花香陪伴中,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座合院式民居与山水园林相结合的清代经典建筑群落。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院落的各幢房屋分离,宅屋间以走廊相联,向内包裹起一方庭院。各屋门窗皆朝院中,外部护以围墙。屋架则采用抬梁式构架,北方地区更有独具特色的外挑棂窗。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提供了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又可获充沛的日照,避免寒风的侵袭,是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书院建筑既体现出古人营建住宅的智慧,又将“合和一气”人伦法则巧妙贯彻到建筑形制当中。此外,天圆地方的中式哲学观,在凌空飞挑的外檐曲线和四方形的宅基平面中也得到充分展示。穿越三百余年的风雨阴晴,银冈书院为辽北人民提供了一个传统古建的经典范例,即便单纯以艺术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游人们亦能从中获益良多。然而,这座绝精致典雅、美仑美奂的建筑院落起初的形貌,据郝浴《银冈书院记》的记载,就只有土墙草覆的“书屋三间”。
从学人马阿宁整理的大事纪可以看出,历经三百多年的苍桑变幻,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书院,无论是建筑形貌、性质功能,还是教学方式、内容乃至所有者一直变动不居。此外,书院还永久失去了古代文人讲学、交游的沙龙性质,而建筑规模与招生人数和教育能力却在教育近代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古典书院艰难转身,向近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逐步靠近。
今天走进书院的人已很难想象古代传统教育的真实样貌。最显著的例证就是,游人们对大门两侧的魁星亭与纸炉的设施与功能难于理解。在古代,魁星亭是历代书院为供奉主文运之神造像,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魁星最初称为奎即二十八星宿之奎宿。古人认为“奎主文章”,建立魁星阁祭祀奎星,祈保文运吉昌。魁星脚下的大鳌,形似鲤鱼,将“独占鳌头”和“鲤鱼跳龙门”的寓意杂揉后,魁星就成了科举时代读书人心中的主神。而纸炉的精神效用在于尊圣感贤。
正如马阿宁所记述,历经1713年的大修和1890年的扩建,银冈书院最终定型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形貎。而就在改革开放发轫之年,书院的第三次改头换面——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的增设,使书院的教化功能进一步社会化、普及化,思想性、观念性教育得到空前强调,并推动书院教育发展呈现出别具时代特征的又一高峰。
薪火相传三百年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来到秀美的铁岭古城,插班到银冈小学堂的三年甲班就读。半年学习时光为他一生所铭记。
1946年9月,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时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当周恩来迈出生命旅途关键的一步,铁岭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
为缅怀总理,1978年,铁岭对破败的书院遗址进行一次彻底的修整。在西院单独设立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并于次年9月对外开放。纪念馆南侧设有《新生活起点》、《第二故乡情》展室,展出1910年周恩来在铁岭学习生活情况及相关文物、1962年周总理视察第二故乡铁岭时的全部史料和文物,真实再现了周总理与铁岭人民的情谊。西侧的《历史伟人周恩来业绩展》介绍了总理光辉的一生。
作为承载着古代书院文化、革命文化、园林文化的综合性纪念馆,目前,银冈书院与纪念馆已成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基地,以及省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基地、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辽宁省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同时,这里也变作全市各机关企事单位、学校举办各类纪念日活动、党建、团建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活动场所。
2013年,银冈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人们回望书院三百余年发展史,文化传承的火种在辽北大地上生生不息。秉承着先贤的志愿,书院的教化之功在一代代的辽北人手中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特别近四十年来,书院的文博功能、教化功能与学术研究功能多面开发并不断深化,其影响力呈现综合性、社会化、多维度的宏大发展,远远超越了读书识字的基础性范畴。
铁岭学者靳恩全一度撰文提议:设立专门学术研究机构,专事书院的价值判断与开发、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研究,还具体地提出了编写《银冈书院志》、构建书院论坛、恢复古代书院的讲会制度等建议,建议政府广开思路,全方位打造“东北第一书院”本位特色文化。由此展望:无论是作为实体的文保单位,还是抽象意义上的地方文化品牌,对书院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尚有更大空间有待探索。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铁岭首席记者 赵天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