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鲍民正通过机器人“助手”将两根只有0.05毫米的测试微电极植入一位帕金森患者的脑深部。采访对象供图
通过机器人“助手”将两根只有0.05毫米的测试微电极植入一位帕金森患者的脑深部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的靶点,整个操作环节多达300多个,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手术失败。最终,机器人根据术前医生规划的路径准确地将微电极植入了靶点,术后患者的震颤症状完全得到了控制,未来患者将能够达到完全的生活自理。
日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完成了首例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手术),帮助患者走出帕金森病阴霾的就是主刀医生神经外科副主任鲍民教授。
神经外科医生“不知疲倦的助手” 精准定位、缩短手术时间
此次参与手术的机器人有个好听的名字——“睿米”,此前,盛京医院已经开展了多例“睿米”机器人辅助活检、脑血肿抽吸手术。“机器人手术对于神经外科来说,主要是用来完成各种脑肿瘤的活检取材,各种脑脓肿、脑出血、脑囊肿等疾病的微创切除。”在鲍民看来,机器人就是神经外科医生最高效、最精准,也是最不知疲倦的助手。
“神经外科中的机器人手术,主要是辅助医生完成脑内手术区域的准确定位,穿刺路径设计,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完成大脑的精准手术,它的优势就是精准、高效,简单讲就是手术定位准确,并且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手术安全。”鲍民表示,机器人手术在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癫痫、梅杰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疾病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术前规划路径
误差相当于打靶每一枪都十环
在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中,DBS手术的操作最为复杂、对精度要求最高。鲍民早在2012年北京工作期间就开始接触机器人手术,是国内最早掌握机器人手术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之一。
DBS手术的操作环节多达三百多个,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导致手术失败,同时由于要植入的测试用微电极只有0.05毫米,植入的治疗电极直径只有1.35毫米,要将它们准确插入一个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的脑深部靶点,可想而知,对植入精度要求非常高,所以也被称作机器人手术“王冠上的钻石”。
在此次手术中,医生所做的术前规划路径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手术之前,鲍民需要把患者所有的脑部影像输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确定出最安全的穿刺通道,避开重要的血管,脑沟,脑室以及重要的功能区,这是安全手术的关键。“我们要把定位的精度控制在0.5毫米以内,要确保全部流程下来,整个机器人系统误差不能大于0.5毫米,相当于打靶每一枪都要十环。”
术后帕金森患者可缓解震颤 生活达到完全自理
此次接受手术的是一名帕金森患者,在医生将微电极植入之后的刺激测试中,患者的震颤症状已经完全得到了控制,术后在微电极未开机状态下的震颤症状已经明显减轻。“这一切都预示着良好的效果,预计三周之后开机,患者就能够全面改善症状,生活完全自理,走出帕金森病的痛苦。”
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鲍民认为,在提倡精准微创手术的医疗大时代下,机器人手术是一个医院水平及等级的体现,而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中,DBS手术代表了最高水平及最高难度,是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的“珠穆朗玛峰”。“完成机器人DBS手术,代表着我们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登上了最高舞台,具有重要的意义。”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