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战斗故事成国歌歌词重要素材 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建成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辽沈晚报 2019年09月27日

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馆内展厅。

矗立在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城北山公园里的国内首家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本版图片均由 崔志双 摄

四季划过,更多人记忆中,是五女山的青葱、枫林谷的火红;然而,世纪轮回,这里激荡的却是民众的呐喊、闪耀的却是民族的希望:“为民族争自由、为国家争疆土”。

87年前,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这里打响了辽东御寇杀敌最早的枪声。国歌,从这里唱响;义勇军的精神,从这里勃发。

如今,硝烟散去,但矗立在本溪桓仁县城北山公园里的国内首家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还在倾诉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还在告诉世人:战争没有远去、历史不容忘记。

五女山蜿蜒云海之中,浑江水绕桓仁流过,山水之间,桓仁人世代耕作在这里,他们勤劳朴实,他们与世无争,但是,他们也从来不缺乏血性。

那还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寇通过鸭绿江侵入国境,攻占丹东宽甸,分兵向桓仁五里甸子、沙尖子等地进攻,“所到之处,十室九空”。

桓仁民众怒了,“人人奋激御倭之心,遂相率而起”。在知县孙寿昌的指挥下,桓仁民众武装配合巡防军,击溃了窜入沙尖子的日军小队,追杀到宽甸,襄助宽甸民团收复了宽甸县城。

杀敌讨逆,高举义旗

时光转逝,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事变,辽宁东边镇守使于芷山和省防军一旅一团团长姜全我公开投敌。时任一团中校团副的唐聚伍潜往北平,被张学良任命为一团团长,回东北组织抗日。唐聚伍把大本营设在了山高水险、群众基础好的桓仁。

1932年4月21日,辽宁民众自卫军成立誓师大会在桓仁举行,辽东14县抗日代表、抗日队伍、市民、学生等1万多人参加,唐聚伍被推举为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会上,唐聚伍发表抗日反满檄文,血书“抗敌讨逆,救国爱民”,随后发出《辽宁救国会通电》等通电文告。尤其是《告武装同志书》,被称作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出师表》:

“精诚团结起来,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皆以血肉之躯驰于硝弹之中奋勇杀敌,中国存亡关头,我们东北民众已义愤填膺,万众一心者也,冒弹雨直进。”

一枪击落日寇少佐

辽宁民众自卫军成立后,与日伪军作战200多次,其中在桓仁地区发生的著名战斗有侯家堡子伏击战和砍川岭阻击战。

1932年5月中旬,100多名日军在一名少佐带领下进犯桓仁沙尖子,得知消息后,自卫军、大刀会派人分别埋伏在当地“王八脖子”山岗上下。日军行军到葡萄架岭下枪杀了农民刘德生;到侯家堡子准备宿营,又开枪打死了没来得及躲避的邸家爷俩。可日军没想到,侯家堡子里传出的枪声惊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自卫军战士房秀华。请假探亲的房秀华当时正背着一杆“老套筒子”走在侯家堡子前漏河边的柳树毛子里。听到枪声,房秀华迅速躲到一棵一人抱不过来的大榆树后观察:日寇少佐骑着高头大马正奔河边而来,后面跟着10几个日军,房秀华心说:“完了,这可跑不了了。”跑不了也不能等死啊,房秀华推弹上膛等着最后那一刻。

可就在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日寇少佐勒住了马,举起挂在胸前的望远镜向“王八脖子”山岗上望去。

原来,日军根本就没有发现房秀华,而是观察地形来了。房秀华一看机会难得,抬手就是一枪,日寇少佐应声落马。十几个日军顿时乱了手脚,胡乱放枪,侯家堡子的日军也和埋伏的自卫军交上了火,房秀华沿着河边的树趟子顺利脱身。带队的少佐被击毙,日军成了无头的苍蝇,被自卫军和大刀队好一通砍杀。3个多小时后自卫军主动撤退,困守在侯家堡子的日军第二天天刚亮就逃跑了。

这次战斗,日军少佐意外被击毙,自卫军凭借土枪、猎枪和大刀长矛打死打伤日军40多人,只有3名大刀会会员牺牲,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砍川岭阻击战发生在同年7月。当时日军第三、第四越境部队在飞机配合下入侵宽甸,民众自卫军迎击,自卫军副总司令张宗周在砍川岭设防。7月16日,伪“鸭绿江地区剿匪司令”姜全我、副司令徐文海率200多名伪军进攻砍川岭,张宗周指挥自卫军跳出战壕与伪军肉搏,一场混战,伪军死伤40多人后逃走。

此战自卫军和大刀会牺牲18人,被称作“十八勇士”,人们在普乐堡山上用石头为他们建造了塔形墓。

1932年10月下旬,日寇调集近4万兵力围剿,自卫军化整为零,唐聚伍化装进关,后被委任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军团总指挥,郭景珊为副总指挥,率领退入关内的义勇军参加了长城抗战。

1934年,东北义勇军被蒋介石、何应钦解散。

1938年,唐聚伍以原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为骨干组建东北抗日游击队。1939年5月,与200多名东北子弟在河北迁安殉国。

血肉杀敌,铸魂国歌

辽宁民众自卫军以血肉与敌寇机枪大炮周旋的英勇感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创始人夏衍和田汉。

1933年3月,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慰问团到长城古北口慰问抗战将士,田汉、聂耳随行采访东北义勇军抗战事迹,因战事激烈,郭景珊介绍田汉去北平采访了唐聚伍。同年,田汉、夏衍组织拍摄的《义勇军大血战》纪录影片在北平首映,特邀唐聚伍等观看。

1934年,唐聚伍在武汉与担任《抗战日报》主编的田汉再次见面,唐聚伍又细致介绍了义勇军誓师抗敌、战斗轨迹、长城抗战等。这些经历、精神以及义勇军誓词、通电、军歌等,成为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重要素材。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主题歌歌词就是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其中“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由孙师毅修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聂耳为歌词谱曲。

1949年9月,根据马叙伦的提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982年,《义勇军进行曲》词、曲被确定为国歌。

2004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被写进宪法修正案。

英灵不朽,国殇不忘

县委副书记辛晓明介绍,2007年,桓仁打造文化品牌“国歌原创素材地”,就有意建造义勇军纪念馆。2015年,桓仁县委县政府正式申请筹建“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辛晓明说,桓仁是东北最大规模义勇军——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发源地, 建设义勇军纪念馆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传承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昭示后人勿忘先烈、勿忘国殇。二是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与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和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构建成完善的东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链条,进一步发挥整体教育功能。三是有利于整合资源,提升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桓仁是我省重要的旅游地,也是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一军抗日作战的重要地点。纪念馆的建设既能填补长白山地带没有义勇军重大题材纪念馆的空白,又能把红色旅游与风光旅游紧密结合,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丰富完善桓仁旅游业格局。

桓仁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邢燕来告诉记者,纪念馆2017年7月开始建设,2018年9月20日开馆,正式命名为“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2990平方米,展陈面积2500平方米,共分3层,寓意丰富:一是代表义勇军的3个特点:自发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二是代表义勇军的3个阶段:组建兴起——发展壮大——坚持抗战;三是代表义勇军主要抗击日寇的时间:自1931年9月18日后到1934年9月,历时3年;四是主要抗战地区:辽、吉、黑3省;五是组成人员主要有3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拒不执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东北军、觉醒的人民群众。

邢燕来介绍,纪念馆一层展示的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历程;二层是国歌厅和抗日义勇军将士名录;三层是多功能厅和文物库房。馆藏文物1800多件,都从辽吉黑3省和河北、上海等地搜集而来,包括唐聚伍的皮箱、郭景珊的怀表等珍贵文物。

作为目前唯一一家国家批准的展示义勇军史实的纪念性场馆, 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虽然开馆仅仅一年,已经接待各地参观者3.5万人,成为我省开展红色革命历史教育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干部群众铭记历史、振奋斗志的重要课堂。

邢燕来说,许多人在参观纪念馆后都被义勇军在最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日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说:“以前对国歌歌词的内涵了解不深,现在知道什么是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了。”

大地有风骨,人民有品格。因仁而勇,因勇而义,国难当头,舍生取义。87年过去了,义勇军英灵不朽,矗立的义勇军纪念馆将永远传颂“为民族争自由、为国家争疆土”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义勇军精神也将激励国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不让历史重演。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