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沈北新区的洪蕴来获得“全国十佳农民”称号。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月宏 摄
“干农业的人不能太计较得失,脚踏实地做事,不能太算计挣多挣少,做得好大家才都信你,越是相信你越应该做得好,保护乡亲利益,确保产品质量是我这些年最想做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办事处房山村农民洪蕴来的一番话说得朴实而真切。
近日,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2019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同时在京揭晓,41岁的洪蕴来与其他9位来自不同省份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一同获得“全国十佳农民”称号。
“70后”的洪蕴来是土生土长的沈北新区石佛寺人。2005年,洪蕴来决定白手起家开展水稻专业种植,“起初没什么经验,我就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长年累月泡在水田里,从买种子、肥料到育秧、插秧,再到水稻管理、收获、销售等全部亲自参与。”不久,洪蕴来开始承包水稻种植,从几十亩到上百亩,再到几千亩,产业越做越大。为了提高种植业的附加值,他决定延伸种植业产业链,从种植产业发展加工产业。
为了保证大米质量,每年收购水稻季节,即使粮贩子亲自找上门,给出再低的价格求他收下他们的水稻,他都一概予以拒绝,而对本地村民,即使秋天水稻市场销售价格下降,他也从不与村民讨价还价,仍按照春天签下的收购合同照收不误。
如此一来,洪蕴来的七星米业很快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信赖,每到秋收季节,乡亲们都先问一下洪蕴来的公司什么时候收购水稻、多少钱收,而且不为粮贩子们的高价诱惑,都愿意把自家生产的水稻优先卖给洪蕴来。水稻销路得到了保证,村民们再也不怕因为地域偏远和闭塞而被迫压低价格出手,他们的腰包也随之渐渐地鼓了起来。
2010年,洪蕴来用自己家的55亩稻田,开始了一田两用、绿色种植的尝试——种植有机水稻,不用化肥、农药,专上农家肥;利用稻田养殖稻田蟹,螃蟹既可以为稻田松土,又可提高水稻的有机化程度。
洪蕴来还专门聘请了一位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给他做技术指导,同时还多次到盘锦有经验的种植蟹田水稻的农家走访,学习养殖技术。当年秋天,他不但吃上了自家稻田养出的螃蟹,而且养蟹稻田产出的水稻品质也提升了一大截。
消费者对蟹田水稻的认可,让洪蕴来发现,大面积种植蟹田水稻给村民带来的利润将不可小觑。于是,从2012年开始,他同当地有意向的117人户村民组建了沈北新区七彩星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560亩稻田,专门种植蟹田水稻。
“地增值,水稻增值,大米增值,乡亲才有钱挣,才能把事做好,才形成良性循环。”洪蕴来说。为了鼓励村民种植蟹田稻的积极性,他祭出了双赢的保质经——自己出资,按照每亩地5斤的蟹苗投放量为村民购置蟹苗,并在田间管理期间提供技术指导,而卖螃蟹的收入则归村民所有。秋收季节,好多消费者因为相信稻田蟹的绿色、健康,亲自到稻田边来购买,仅销售螃蟹就为每亩稻田增加利润达300元,蟹田大米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2018年,洪蕴来又投资数百万元建造了储量上万吨的储粮库,为村民储存水稻。村民在此储存水稻不但不收存储费,还按一斤水稻每月一分钱付给村民利息,村民给它取名叫“水稻银行”。更令乡亲们敬佩的是,即使村民不把所存的水稻卖给他,他也不收村民一分钱的储存费。
而今年,大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水稻银行”价格,“一吨赔400元,今年就这部分差不多赔了200万元,我宁可自掏腰包,也不让乡亲受损。”洪蕴来这股厚道劲就让村民放心跟着他干。
今年,洪蕴来又引进实施1500余亩稻田小龙虾养殖,他和乡亲开创出一条“以农养农,以农富农”的增收致富新路子。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