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海州露天矿矿山公园 昔日矿坑的治愈与重生

辽沈晚报 2019年09月25日

阜新海州露天矿“矿坑”见证了中国煤炭开采的历史,堪称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 摄

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的主题广场上摆放着代表性的采矿运输设备。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 摄

深350米,矿坑占地面积相当于10个北京故宫的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曾是世界闻名、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然而,在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矿坑。如今,这里正慢慢被治愈,并涅槃重生成一座生态公园。

见证中国煤炭开采史 运煤车能绕赤道一周半

8月下旬的一天,来自盘锦的小学生张俊明站在海州露天矿矿山公园主题广场上,和身后的电镐合了一张影。这里是他暑假期间阜新之旅的第一站。他从母亲那里得知,这台电镐,曾出现在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的背面。

几分钟后,巨大的海州露天矿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禁惊讶地张开嘴巴。被震惊的不只是这个10岁的孩子,身边几位游客也不停感叹:“这简直就是科幻片里的场景”。

的确,这曾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职工人数最多达到3.6万人。站在观景台上,甚至无法将这个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总占地面积7.02平方公里的矿坑尽收眼底。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植被,深不见底;对面的坑帮,几道横向的阶梯下便是超过60度的陡坡;矿坑最深达350米,相当于地下120层。

出租车司机孙福成小时候经常到海州露天矿周围“看热闹”,那时正逢露天矿的黄金时期。“站在地面看矿坑最深处的电镐,只有火柴盒大。装满煤炭的火车沿着铁路一圈圈往上盘,要花好长时间才能上来,壮观得很。”现在,孙福成只要从阜新火车站接到专程去看矿山公园的乘客,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起他脑海中关于露天矿的一切。

“当时,阜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在矿上工作的人,我的父辈里就有三位矿工。”孙福成说。的确,在阜新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海州露天矿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一直是阜新人的骄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海州矿精神”也激励了几代阜新人。

在1953年7月1日投产之后的50多年时间里,海州露天矿累计生产煤炭2.44亿吨,完成工业产值96.98亿元,上缴利税33.45亿元。这些煤炭如果用60吨的火车车皮装载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半。50多年来,海州露天煤矿为全国11个省市136个企事业单位培训输送了3839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多项第一。

直至2005年5月,海州露天矿因资源枯竭关闭。英雄老矣,辉煌不再,海州露天矿停止开采后,留下了巨大的人工废弃矿坑和矸石山,成为威胁城市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和地质灾害隐患。

修复地质隐患

昔日矿坑变公园

现居住在煤海街道海泰社区的吕淑芹仍习惯称这片多层住宅区为“沉陷区”,因为这里居

民除了少数原本居住在这里的回迁户之外,大部分住户都来自海州露天矿周边的沉陷区。

当年真正的沉陷区什么样?吕淑芹回忆:“以前,我们就住在矿坑外围的平房,矿坑越扩越大,我们也得跟着往后搬。再后来,露天坑总是滑坡,房子越来越不安全,我家房顶就裂开一道口子,躺在床上就能看天。要是下大雨,怕房子整个滑下去。”如今再想起那些担惊受怕的日子,吕淑芹仍心有余悸。

之所以会出现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是由于海州露天矿采场范围大、矿坑深,以及地质条件过于复杂。有统计数据表明,近40年多年来,露天矿矿南帮共发生滑坡超过80次。2000年底,海州露天矿曾发生过大型滑坡事故,滑落岩石达100多万立方米;2003年7月发生过一起边坡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

2005年,海州露天矿被国土资源部列为首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按照先治灾、后恢复、再利用的原则,阜新市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

4年后,占地28平方公里的海州露天矿矿山公园建成开园,成为辽宁唯一一座国家级矿山公园,集旅游观光、科普实践、工业忆旧于一体。

一直到2017年,海州露天矿治理工程累计投入7.47亿元,治理矿坑面积2平方公里,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煤矿北帮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矿坑旁边占地14.8平方公里的大“矸石山”,通过多年的复垦,也终成一个青草茵茵的人造平原。

记者采访当天,吕淑芹家住的小区正在进行园区路面改造,园区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吕淑芹对此感到十分满足:“家里家外都在变好,我和几个同为矿工家属的老姐们还经常去矿山公园遛弯儿,从我家走到矿山公园只用5分钟,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广场上跳舞、散步、打球、放风筝。”矿山公园已经成为让周边居民离不开的生态公园。

当然,这里最珍贵的,则是海州露天矿堪称中国现代煤炭工业“活化石”的工业遗产属性,历史的痕迹深刻在这里,极具旅游经济开发价值。不仅如此,海州露天矿转身成为矿山公园的历程,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一个标杆示范。

综合治理并未完成 仍在继续

但海州露天矿的综合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直到现在仍在继续。

“由于地面塌陷,中轴线两侧的两座矿山公园博物馆都变成危楼,里面的展品早已全部撤出。”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副科长刘洋告诉记者,尽管经历了十多年的治理,但巨大矿坑对地质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坑帮的地裂缝仍在发育,最长的一条地裂缝有800米长。

两座外观为地层横切面造型的博物馆楼体正处在这条地裂缝上。也正是因为这条裂缝,海州矿纪念碑基座一角的台阶在刚刚修复完成不到一年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塌陷。

“矿山公园开园的时候,这里是平的,后来塌陷了,为了游客走路方便,我们就加建了一层台阶。”刘洋解释。

站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矿坑西侧扬起阵阵黄色尘土,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削坡工作。刘洋指着对面边坡说,对面的边坡局部坡度已经超过了60度,只有把边坡的角度变低,才能防止滑坡。在削坡时,需要在坡顶把土一点点削下来运到坡底压实之后,还要通过格构墙对边坡进行二次加固。

矿坑治理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残煤自燃,观景台的正对面边坡,肉眼可见多处点位冒起白烟。“我们使用红外线探测仪测量,坑内还有184个自燃点。这些自燃点一直在燃烧,把土烧酥了,还会引发滑坡”。

对于残煤自燃,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残煤挖出来,但是由于燃烧温度过高,甚至能把铲斗烧着,在挖残煤时还需要先浇水才能把温度降下来。

从2005年至今一直参与海州露天矿矿坑治理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师由福新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海州矿太大太深,给使用机械设备造成了很大的难度。矿坑内土地的修复治理也是难点之一,这里的土地和外面的黄土不一样,杂石多、粉尘多、有机成分少,在这里覆盖植被“跟在沙漠里种树难度差不多”。

海州露天矿作为我国第一个闭坑的大型露天煤矿,环境问题突出,治理工作难度高,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滑坡、自燃,这些露天矿闭坑最初几年并不明显的问题,给如今的矿坑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亟待启动新一轮的综合治理。

今年3月开始,对海州露天矿矿坑新一轮系统性的综合治理、开发利用的规划已经开始编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

辽宁工业发展缩影

“海州矿精神”永存

在矿山公园主题广场与矿坑中间的纪念碑上,镌刻有“海州矿精神永存”七个字。纪念碑附属的4组仿青铜雕塑,从不同侧面歌颂海州露天煤矿三代矿工无私奉献的现代愚公精神。

雕塑中,除了充满创业豪情、拓荒跃进、雄心壮志的男性矿工之外,还有一组捡煤女工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刘洋在谈及他所理解的“海州矿精神”时称,这些每天接受煤粉洗礼的捡煤女工们,硬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从矸石山上捡回来几千万吨的煤,同样是海州矿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写照。不远处的矿坑深处,渗满了海州矿人拼搏的汗水。

由福新称,海州露天矿破产后,仍有近200名职工坚守在这里,负责综合治理、治安维护和安全度汛等工作,除了白天的日常工作,即使是深夜下大暴雨,他们也能做到随叫随到、任劳任怨。

一位老矿工的一番话曾给刘洋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当初一心开矿采煤、为国家作贡献,没有想到会给环境造成这么大的影响,现在我尽我最大的一份力继续参与环境治理,希望能来偿还当年的破坏。”

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已经走过14年,正是这种担当、责任、韧劲、奉献精神,让“海州矿精神”得以延续,使海州露天矿实现涅槃重生。

近几年,阜新的环境空气质量也在持续好转。2018年,阜新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1.4%,环境空气质量达标297天,同比2014年增加42天。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37、6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2014年改善幅度均超过三成。三项约束性指标均完成考核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4名。

40年工龄的老矿工李树友家住煤海社区,从前,他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风根本不敢开窗户,一出门鼻子里呛得全是煤粉。近几年来,他不但每天可以开窗透气,还要每天都去矿山公园溜达两圈。去看看成荫的绿树,去摸摸那些如今成为文物、曾经却再熟悉不过的电镐、机车。

阜新海州露天矿的蜕变,亦是辽宁工业发展的缩影。从资源型城市到新兴旅游产业,从忽略环境代价的粗犷型发展到重视生态的振兴转型,一步一步走来,海州露天矿正在慢慢变成一座带有辽宁工业印记的生态公园,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张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