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盏灯

辽沈晚报 2019年09月18日

□刘墉

今夜,我为你点亮门灯,因为实在太晚了!

我知道那盏小小的灯,不可能照亮你漆黑的路,但是我不由得将它点亮,告诉你在家中有着许多悬念的心。

是的!那是许多颗悬念的心,大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看电视、聊天,但是每个人的耳朵都在门外,每一双眼睛都不自禁地向门口瞟。

直到你的脚步声,在前门石阶上出现,那许多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你说打电话时家里正占线,因为歌剧团等着你伴奏,所以没再拨;练完则急着赶车,心想不久就能到家,便也省了。

这番话听来似乎有道理,问题是,你有没有想到亲人的悬念,可不是只悬念一下,就不再悬念了?那是一直地念,且愈念愈焦,愈悬愈高的?这许多颗心,竟不值得你多拨几次电话吗?

其实我不应该苛责你,因为那是许多年轻人都犯的毛病。他们只顾自己玩,很少会想到以父母的心来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是父母,当然没有所谓的“己所不欲”,也便难免将这些牵挂的痛苦施之于父母了。

记得我在你的年岁,每次读到孝经或论语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都心想孔子说得有点过分,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大家是独立的个体,也当然有自主权。

但是今天,再看到这两句话,感觉就不同了,我坚信:当孔子说的时候,他必然已经有了孩子,因为只有自己经验到看见子女受伤的痛苦,以及对出门在外的孩子的悬念之后,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为什么子女爱父母,似乎总不如父母爱子女的多呢?因为他们对父母的牺牲与奉献,远不及父母所给予的。你应当记得我在《点一盏心灯》那本书里讲的故事。

一个原本对邻人漠不理睬的主妇,偶然听见邻居孩子的哭声,又见到一股浓烟从邻人的屋里冒出来。当她冲进去将孩子抱起时,原本不怎么的火势突然扩大了,使她几乎陷身火窟,从此,她居然对那救出的孩子特别关心。而当人问她原因时,她说:“因为我差点为这孩子送了命!”

说实在的,如果她事先知道火势会突然变大,恐怕不敢进去救孩子。但是她既然冒了生命的危险,作出那样的牺牲,也就会增加对那孩子的爱。

同样的道理,哪个父母不是对子女做了万般的牺牲与奉献?而子女有几人在青少年时,就大大地回馈父母?当然,那奉献愈多的人,愈会付出爱!

所以,这世上不是被爱得愈多的人,愈懂得回报爱。反而爱得愈多的人,愈会加深地去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来自前人的爱有多么伟大。

所以,今夜我点亮了门灯,希望当你在漆黑的夜色,和寒冷的北风中归来时,能远远看见家门前一盏灯。你敢说当你看到这昏黄的灯光时,没有一股温馨从心底升起吗?

我相信,当有一天你独自生活,踏过今夜这样的路,走到自己漆黑的阶前时,必然会怀念我的这一盏灯。

而后你结婚,寒夜归来,看见门灯正亮,便在心里高兴地说:看!我的妻为我点了灯,她在等我呢!

而后,你有了孩子,大到可以深夜未归,你更会为他点上门前的灯!

于是,你终于深深地体验到:

每一盏门灯后,都有一颗,甚至许多颗悬念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