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恺新在兴城古城考察。
兴城古城。本版图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葫芦岛特约记者 靳诗宇 摄
“一座兴城古城,半部明清战史”,这句话很好概括了兴城古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和军事卫城的战略地位,以及这座城市所记录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
兴城古城位于葫芦岛市中部,在明清两代被称为宁远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和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军事方形卫城,这里曾见证了明清战争的金戈铁马,更给这座古城增添了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在《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称兴城城墙是“明代军事防御型城市的标本”。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距今已经590多年历史,城墙周长3274米,古城总面积664104平方米,城墙为正方形,城墙基础用条石,外墙用青砖砌成,内墙用不规则块石垒砌,中间用夯土所筑,城墙高8.5—9米,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
葫芦岛是渤海沿岸的一座英雄城市,这里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铸就了葫芦岛人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人文性格,兴城古城作为葫芦岛境内明清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成为这座英雄城市的地标。
“兴城古城不仅有建筑之美,更主要是其筋骨之壮,饱含着勇敢无畏等人文内涵,展现给世人一种顽强不屈的坚守精神。”兴城古城研究专家、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张恺新的言语中充满着古城人特有的豪壮气息。
古城里生长 难忘儿时记忆
张恺新是土生土长的兴城古城人,他生在古城里,在古城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古城内就读小学和初中,在他的脑海中还留有很多兴城古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记。
张恺新为其从小能生活在这个古朴的小城中感到自豪。记得读小学时央视在这里取景拍摄电视剧《袁崇焕》,是陈家林导演执导的,那时他一放学就过去围观。尽管当时对袁崇焕的事迹还不太了解,但已经知晓袁崇焕是守卫这座古城的英雄。如今,由于交通等原因,张恺新当年就读的南一小学早已迁出古城外,昔日南一小学的校址也已经改建成兴城民俗博物馆。“兴城古城里几乎每栋老建筑甚至遗址都蕴含着文化,我小时就读的学校在清代被称为柳城书院,比邻供奉孔子的文庙。”
说起古城内的两座明代牌坊,张恺新说很小时有一年过元宵节,家里长辈张罗说要带着小孩们去“摸狮”,开始听到这俩字时自己感到很诧异,不懂得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兴城古城里的一个特有习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全城人扶老携幼去抚摸祖氏石坊的石狮子,寓意抚摸狮子哪个部位,当年身体这个部位就不得病。“正月十五摸狮子”这个独特民俗如今已列入葫芦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还吸引着大量外地游客前来加入兴城古城“摸狮子”大军。“其实更主要是图个热闹,来古城感受一下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现在兴城古城亮化工程特别壮观,晚上的景色很美,到农历正月时更是热闹非凡。正月十五晚上因为有外地游客前来,这里几乎成了不夜城。”张恺新说。
倾情研究古城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受兴城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熏陶和家学的影响,张恺新自幼酷爱历史,大学毕业后,他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家乡文物古迹保护充分结合,成为兴城市的一名文物工作者。“2003年开始,我从事兴城古城保护与管理工作三年多,对这座明代古城的感情更深了。”张恺新回首那段日子时说:“基于对兴城古城的浓厚情感,我走上了兴城古城研究之路,三年中发表了80余篇与兴城古城有关的文章,涉及到古城的历史、人物、文化、建筑等诸多方面。”当时由于对古城研究和文物保护管理方面有一定贡献,张恺新还承担了兴城古城郜家住宅、城楼内的四个主题展览的撰稿和设计。
2004年5月,兴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张恺新很难忘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之中。“那时经常到北京、沈阳等地查档案,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还请教过阎崇年等明清史专家,把兴城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更充分,这样在人文方面的定位能更精准。‘申遗’也促进了我们对兴城古城的深入研究,比如很多相关数据我们都进行了重新测定,还挖掘出一些以往认识不足的历史文化亮点。”如今张恺新还珍藏着当年形成的申遗文本第一稿的复印件。
2006年,兴城城墙和南京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城墙被国家文物局以“中国明清城墙”为项目名称第一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而后又有襄阳城墙、临海台州府城墙、寿县城墙等陆续加入,曾经排在中国申遗预备名单第6位。之所以用“城墙”而非“古城”名义申遗,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古城内存在一定数量的现代建筑,而城墙本体还保持着明清时期原貌。期待着兴城城墙等古城墙申遗早日成功。
守护古城底蕴 挖掘人文亮点
兴城古城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早在1988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每年游客超过500万人次。但很多当地人和明清史专家都认为,从兴城古城即明清宁远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来看,如今的游客人数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喜欢研究历史的葫芦岛市民盛小纯说:“宁远城在很多明清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都多次出现,《孝庄秘史》等影视剧帮这里免费做了广告,但凡了解明亡清兴历史的朋友都听说过努尔哈赤在宁远城被袁崇焕打败,而且如今的兴城古城仍保存着很多明清时代历史遗存,是原汁原味的明代军事城池,每年500多万次的游客数量和其名气有点不相匹配。”
张恺新的65岁父亲张志平是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葫芦岛市历史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兴城古城和兴城地方史研究宣传,撰写发表了《兴城古城的不解之谜》等文章,参与编写了多部地方旅游宣传书籍,张恺新潜心研究兴城古城,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父亲的感染和影响。张志平认为,兴城古城蕴含的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精神,是这座古城值得弘扬的人文内涵:“宁远城见证了明清征战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是大明王朝在山海关外最后的城市,这里发生的战事影响了明清两朝的历史走向。”
兴城古城曾经让所向披靡的努尔哈赤体验到战败的痛楚,那场发生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大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早已载入史册。当时,宁远作为一座孤城,明军将领袁崇焕率领不到两万军民打败了努尔哈赤号称十三万大军,其间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军队试图“凿城”,明军通过向城下扔燃烧物和简易炸药等方法加以阻止。据史料记载,后金兵将城墙凿穿七十余处,但无一处塌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经过三天的苦战,努尔哈赤最终没能攻下宁远城。《清太祖实录》这样记述努尔哈赤当时的心情:“帝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归”。第二年,皇太极率大军前来复仇,再次兵败这座古城城下。“凭坚城,用大炮”,宁远城成为当时明朝举国关注的一个军事重镇。此后,皇太极多次伐明,曾经危及京师,五次袭扰中原,但都是没能突破辽西走廊上“关宁锦防线”中“坚硬”的宁远城。
这些年,为了研究宣传兴城古城历史文化亮点,张志平、张恺新父子收集了很多史料,有关明亡清兴历史的书籍就装满了一个书柜。张志平告诉记者:“以往人们对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城比较熟悉,其实在努尔哈赤这次兵败后,宁远城又被明军坚守了长达十八年之久,即使是大明王朝的最后关头,宁远城也是守军为了救援京城而主动放弃,清军从来没有攻下这座城,城墙之硬度由此可见一斑。”
葫芦岛市政协委员张鹏认为,兴城古城蕴含的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精神,也是激励葫芦岛人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挚情钟爱古城
不遗余力宣传推介
“在研究兴城古城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们”,这是张志平、张恺新父子的共识。通过父子的研究,兴城古城很多沉淀的历史内涵被挖掘和彰显出来,如历史上兴城古城外城情况、兴城古城历史上地方官事迹、兴城古城历史上的庙宇、到过兴城古城的历史名人、抗日义勇军攻打兴城古城战斗情况等等。
“兴城古城是越研究越有味道”。张恺新的一些学术观点目前已经得到国内知名明清史专家们的肯定。如著名明清史专家李治亭对张恺新研究吴三桂早年戍守宁远城史实表示认可,后来还邀请张恺新作为采访嘉宾参与央视纪录片《公元一六四四》的录制;还有一些学者对张恺新研究后提出的“明朝辽东实际上先后有过三个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即辽阳、广宁和宁远,宁远还是明朝在山海关外最后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观点表示认同,并提供了明末毕自肃、方一藻等十几任辽东巡抚与宁远城有关的史料。
怀着对兴城古城的深厚情感,张恺新先后出版有关兴城古城和人物的研究专著《兴城古城》《历史天空》。近些年,张恺新在政协机关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宣传推介兴城古城,撰写和发表了二百余篇与兴城古城有关的文章,接受过央视《走遍中国》《百科探秘》《记住乡愁》等多个栏目有关兴城古城历史的采访,还举办过数十场取材兴城古城的专题讲座,在地方电视台开办了讲述古城历史的专题节目。“为让后代多记住古城历史,我时常去一些中小学讲地方史,让下一代更了解家乡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年研究兴城古城也是备尝艰辛”,张恺新说,为了研究明清时期宁远城的城市景象和百姓生活状况,他自费一万多元购买了三大套影印版《燕行录》。《燕行录》是明清两代朝鲜使臣出访见闻的记录,其中记载了很多沿途的风土人情,里面记载的古城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让兴城古城穿越回了明清时期。他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兴城古城从晚清到伪满时期的老照片40余张,“这些老照片都是凝固的古城记忆,记录下兴城古城旧时的真实面貌。”
辽沈晚报 聊沈客户端驻葫芦岛特约记者 靳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