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仲贵。学校供图
沈阳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仲贵(中)。学校供图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已经在沈阳药科大学执教30余年的何仲贵教授,在把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的同时,注重科研创新,科研成果丰硕。
何仲贵,辽宁省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劳动模范。他用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将知识之花传递到学生手中。
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兴趣
在很多人看来,何仲贵教授早已是荣誉满身,近期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但面对成就与荣耀、鲜花与掌声,他非常低调。他始终耕耘在教学和科研的沃土上,从事药学、药剂学及临床药学等专业本科生、药学理科基地班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能在大学本科时上到“长江学者”教授的课是幸运的,很多学生对这位严师又爱又怕。带了一届又一届本科生,何仲贵教授严谨的作风也感染着学生们。“越是本科生时期,越要很好地引导和培养,只有本科知识掌握扎实,研究生、博士期间才能更好地做科研。”何仲贵说。
药学、药剂学等专业性较强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略显枯燥,面对这些教学中的常态,何仲贵创新教学方式,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方法新颖,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先后讲授过的本科生课程有《药物动力学》《药剂学I》(普通药剂学)《药剂学Ⅱ》(生物药剂学)《药剂学Ⅲ》(高等药剂学)和《药剂学专业英语》;研究生课程有《药剂学专论》。
何仲贵教授药学的主干课程《药物动力学》,其数学公式繁琐难记,学生对此感到畏惧。何仲贵提出基于药动学特征和数学原理进行公式推导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吸纳新知识,大大降低了记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药动学模型和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药剂学是一门专业课,作为一名专业课的老师,良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有助于上好课,给学生讲课才能够比较生动并结合实际。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没人爱听了。”何仲贵科研工作突出,也为他教学授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对学生最大的期望,是希望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在大学里应该学习什么,别荒废时光。”何仲贵始终认为,专业知识的扎实是学生们未来走向社会能更好发展的基石。
何仲贵不仅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互动的融洽氛围,将枯燥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使其更有趣,让学生养成爱听课的习惯;同时,何仲贵还鼓励学生积极拓宽学术视野,广泛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督促学生们一定要看国内外最前沿、最高水平的杂志和文章,从中吸取经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也会让学生回到课堂来。
帮学生推荐工作 衡量学生不光看成绩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从教以来,何仲贵在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多年来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85人,已毕业博士生41人,硕士生120人,其中多名学生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的骨干人才,这也是他作为教师的骄傲和继续培养人才的不竭动力。
多年来,何仲贵一直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联系企业奖学金,并为特别困难的学生垫付全部学费,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1981年,何仲贵从宁夏一个贫困村考入沈阳药科大学的前身——沈阳药学院,成为村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带着家人的寄托来到沈阳开始求学生活。
“八十年代上大学那会儿,父母每月只能挤出几块钱供我上学。当时上学时的辅导员得知我是从宁夏贫困地区来的,第一时间为我申请了国家助学金。每月20多块钱的生活补助帮了我的大忙,也让我更安心地学习。那时候,银川到沈阳的火车票是18块5,学校担心我没钱买车票,每次给我报销15块钱……”何仲贵没忘记母校曾经给予他的帮助,话语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恩之心。
“在求学期间,老师们身上那种实干精神对我影响至深,让我深刻理解到将科研工作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的重要性。我很幸运,能进入一所好大学,又遇到好老师。”何仲贵认为,自己对于实干精神的深刻理解,得益于在沈药求学时期学校学术氛围的渲染及老师们的思想灌养。
因此,何仲贵对待自己的学生总能因材施教。他常常引导学生转变、更新就业观念,并积极向科研单位和企业推荐毕业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我是个喜欢直言的老师,有时看到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并不适合做科研,我就会提醒学生,可以试着做做管理、销售等适合他的岗位。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要,但绝不是唯一标尺。”他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输送优秀博士生到多个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
何仲贵非常注重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课程带头人之一参与了《药剂学》课程,并主持了《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分支课程的大量基础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药剂学》的课程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省级优秀课程、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实验教学团队被批准为“省首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毕业论文有一个错字都不行
在科研训练上,何仲贵是出了名的严格。若是学生在论文中不够认真,出现错字,何仲贵也会严厉批评。他定期与学生交谈,检查科研原始记录,阅读学生的总结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难点,明确努力方向。
“特别是在科研期间,研究有了新进展,我会告诉学生先别高兴太早。因为我们研究的是药学,更要严谨。对于研究结果,我们会找第三方机构、其他研究小组、甚至药厂等进行反复论证,科研绝不是简单的实验。”
何仲贵说自己现在最大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备求实精神的优秀年轻学者。何仲贵在对学生的教导上也注重灌输踏实肯干的作风,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我常常对药剂学研究生讲,药剂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解决问题比发表文章重要。因此,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又能够发表好的文章是最好的。”何仲贵说。
何仲贵一直坚持“以基础研究为先导,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创新研究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建设思路, 开展了以创新药物递送系统为特色的一系列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应用基础及开发性研究课题。
振兴医药 取得国际创新研究成果
从1988年参加工作至今,何仲贵一直致力于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创新研究,并注重理论探索与新药研究相结合,研究领域涉及药物转运(转运蛋白和生物分配色谱)、计算机辅助药动学性质的高通量筛选、新型纳米给药系统和药用新辅料研制等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上,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认可。
除此之外,在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及沈阳药科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他创新性地开展了“以转运蛋白为靶点设计了改善药物体内药动学性质的前体药物”“高通量筛选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及生物利用度等药物动力学参数的in vitro和in silico模型”“运用色谱技术模拟药物与生物膜相互作用和评价膜渗透性”“首次提出3M模式指导抗肿瘤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和评价“等诸多项目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医药企业和社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何仲贵教授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提交了40余项专利申请,包括1项PCT专利,授权25项,许多专利获得了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课题获得新药证书8项(其中一类新药3项),临床批件6项(其中二类3项);主持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奖励10余项。发表SCI篇期刊论文223篇;主编专著2本,主译专著1本,参编著作10本。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