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岁中街在“闹”与“静”中嬗变

辽沈晚报 2019年09月11日

中街是中国著名的商业步行街。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迪 摄

很难有一条商业街,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还能保留着悠然的古韵。在“闹”与“静”中走过400年,沈阳中街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

在中街商区里走一走,你能够寻觅数十条古老的胡同,每一条都有故事;还能走进汗王宫遗址,一睹当年太祖住过的老宅院。同时,这里又是沈阳人流最密集、商业最繁华的步行街;未来将会与王府井、南京路比肩,成为全国一流的国际化商业街。

中街早已成为沈阳人心中的文化地标,因为她是沈阳建城之始、文化之根、商业之源,是沈阳规模最大、形成最早、遗存最多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街不断提升品质,刷新人们的消费体验,已经成为沈阳人生活的一部分。

中街眷恋 “老沈阳”抹不去的情结

中街的发展史是一部传奇。提起中街,沈阳著名文化学者冯述的眼睛里现出炯炯有神的光芒,已有70岁高龄的冯述老人说:“我是个老沈阳,从当年我爷爷18岁闯关东到沈阳,我们家在沈阳已经经过五代、140年的历史了,中街是我们一生抹不去的情结和永远的眷恋。”

中街南侧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与故宫同步兴建于1625年,迄今近400年历史,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1625年至1631年,后金迁都沈阳将明朝所筑砖城进行改建,形成“井”字型4条街,就是现在的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清朝初期,中街路称四平街,经商主体由本地商帮和山东黄县商帮构成,形成了著名的“六大丝房”和“盛京钱庄”,民国时期,随着四方文化元素的不断融入,基本形成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中街雏形。

冯述告诉记者,中街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商铺是“天合利丝房”, 1676年,康熙年间的山东单氏兄弟,在中街租了几间房,开了当时盛京城内第一家丝房“天合利”。清朝时期,绣花五彩丝线的需求量很大,因而 “天合利”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到了民国时期,中街商号出现了历史“六最”:最大的药房——天益堂、最大的钟表商——亨得利、最大的影剧院——光陆电影院、最权威的毛笔商——李湛章、最挣钱的洋货商——同益成、最大的百货店——吉顺丝房。

汗王宫之谜

《盛京城阙图》道破玄机

说中街,就不能不说汗王宫。位于中街豫珑城附近的汗王宫当初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冯老介绍,本来,人们都以为努尔哈赤以沈阳为新皇城时,就已经在城中心修筑了汗王宫殿,但在1982年,沈阳故宫博物馆里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档案中,查阅到一张清朝康熙至乾隆初年绘制的《盛京城阙图》,这张图上,城北门内侧位置画着一处建筑,旁边用满文标注“太祖住过的宫”。因为努尔哈赤晚年民族冲突比较激烈,如遇突然情况,由此外撤十分方便。毫无疑问,这才是当年的努尔哈赤汗王宫!

2012年,沈阳对旧城区进行改造,这里正是人们关注的汗王宫遗址所在区域。动迁工作尚未结束,沈阳市文物考古部门就进入现场,对有可能是汗王宫坐落区域的地段进行发掘,结果进展十分顺利,很快就找到了几百年来湮没无闻的汗王宫所在地。

在沈阳市政府和开发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位于寸土寸金的中街商业区内的汗王宫遗址得以保留,并于2014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增设相关陈列展示说明,免费对公众开放,成为沈阳皇城内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使更多人了解这处见证沈阳皇城初期历史的著名遗迹。

晨钟暮鼓

已经消失的地方符号

在今朝阳街与中街路十字路口,曾有一座古朴而又经典的建筑,就是盛京钟楼。沿着当年的四平街向西逛,走过都城隍庙和吴俊升的产业泰和商店后,便是另一座与钟楼一样的古朴建筑,这就是鼓楼。清朝初年,机械钟表在中国极其罕见,钟楼、鼓楼便是为盛京城居民计时报时的工具。当年,击鼓鸣钟会让全城百姓知道到了什么时辰。一夜五更,每到更点都会钟鼓齐奏。

谈到钟鼓楼,冯老说,到了近代,洋钟表的广泛出现使钟楼、鼓楼的作用逐渐变淡。随着汽车的增多,四四方方地坐落在十字路口的钟鼓楼有些阻碍交通。于是,有人提出要拆除钟楼、鼓楼,这个提案在被省公署两次否决后,终于在1931年5月1日被市长李德新通过。据记载,当年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对于钟鼓楼被拆除,他曾极力反对。

遗憾的是,奉系官员没有采纳梁思成的建议,钟楼连同四平街另一侧的鼓楼就此永远消失了,今天的沈阳人会发现一些公交车还设有鼓楼站和钟楼站。

胡同故事

藏身中街的几条“缝”

关于中街的胡同,冯述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的胡同就是中街上的几条缝,大大小小一共有56条。当年很多胡同都是商家堆放杂物的通道,垃圾、自行车、纸盒箱随处可见。随着中街地区的改造,一条条胡同鲜活地重现在人们的视野,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也成为大家寻找的久远记忆。”

沈阳故宫后身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胡同,叫“铜行胡同”。皇帝为壮皇威,下令把制作铜器的作坊都设置在古城中心。铁器生产作坊设在古城周围,以示“铜心铁胆”。民国时,胡同里有一位褚师傅, 他有一个“一锤定音”的祖传绝技。在“锣”的制作过程中,只要“一锤”砸下去,锣的音色又脆亮又好听,但这一绝招决不外传。在“定音”这个环节,褚师傅需要爬上高高的阁楼,以防外人学去。一天褚师傅的徒弟 “机灵鬼”想偷学这门手艺,可他在爬楼梯时被发现了,“机灵鬼”一着急,从阁楼上摔了下来,没想到,褚师傅不但没说什么,还送他去了医院。褚师傅心想:既然“一锤定音”已经被他偷去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留住,变成自家人,于是当晚,褚师傅便和老伴儿商量,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褚家又增添了一个年轻的工匠,褚家制作的响器名声也越来越大。

紧邻铜行胡同的是皮行胡同,南来北往的皮货商人都集中在这里做买卖。皮行胡同是怎么形成的呢?冯老告诉记者,当年这条胡同里有一条挺大的排污通道,两边住的十几户人家用排污通道的水沤皮子,靠熟皮子、缝皮子为生。有一个姓唐的无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大伙儿都叫他“臭皮唐”。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手握一对碧绿晶亮的大手球,盯着那沤得发臭的皮子看。“臭皮唐”一眼看见老头手里的大手球想弄到手卖钱,他与老头搭腔,老头没理他,“臭皮唐”又大声呵斥老头:“你个老东西,怎么不理本大爷!”老头将手中的手球丢入排污通道里,人也霎时不见。“臭皮唐”失去理智,一头扎进地污水想捞到宝贝。说来奇怪,平时半人高的排污通道,现在却成了无底洞,“臭皮唐”下去就不见人影,几天之后,人们才在水面上发现了他的尸体。从此,这里沤出来的皮子熟好以后,毛顺皮软质地好,这条排污通道也成了胡同里的宝贝,人们渐渐称它为“臭皮唐”,时间久了,叫成了后来的“臭皮行”。

在皮行胡同的北头,是孙祖庙胡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冯老说,因为这里有一座庙叫“孙祖庙”,庙里供奉的是孙膑,而烧香供神的都是一些皮匠,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当年皮行胡同来了一个姓刘的皮匠,皮活手艺数一数二,东三省的皮货商都愿意买刘皮匠做出来的皮活,很多人拜他为师,但是不管别人怎么学,做出的皮活也赶不上刘皮匠的好。后来刘皮匠告诉大家,他每天晚上在家都要拜孙膑神像,因为皮活行业的祖师爷是孙膑,孙膑在无意中发现皮子做的鞋非常结实,后来人们才用牛皮、马皮、羊皮、猪皮做各种各样的皮活。大伙听了就自发凑钱,请人修起孙祖庙,从此皮行的买卖一天比一天兴隆,皮行的名声也一天比一天大,而孙祖庙坐落的地方,也就取名为“孙祖庙胡同”。

亮化中轴线

成为东北第一商业步行街

2018年,中街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代表,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等全国10条步行街一道,成为首批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这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2019年,沈阳将对标韩国首尔明洞商业步行街,到2020年将中街打造成东北领先、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商业街。

沈河区副区长王文勇向记者介绍,早在2008年,沈阳就制定了《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1年制定《盛京都城概念性规划与城市设计》;2017年制定《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8年,沈河区政府制定《沈阳中街步行街改造提升方案》,不断加强改造提升中街的品质,打通了北通天街轴线,串联起汗王宫、中街、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与中街一并形成“十字型”旅游购物观光路线。中街的历史厚度、文化浓度、商业聚集度和形象美誉度不断提升。

2019年,沈河区聘请沈阳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华清安地设计公司等专业公司,以及历史、建筑等领域专家共同谋划,围绕建设沈阳历史文化传承中心这一发展定位,明确了将盛京皇城打造成为历史风貌特色集中展示区、多元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示范地、以文化旅游和特色商业为动力的高品位街区三大目标。

市区两级政府将加大对中街的改造力度,提升街区品质。通过对标改造,将中街打造成高品位“东北第一商业步行街”。明确了建好“四围、六路、四片区”的实施路径。其中,“四围”即东顺城、南顺城、西顺城、北顺城四条皇城边界。因地制宜、虚实结合,通过符号设置明晰皇城界限,强化皇城空间感知。“六路”即“三横三纵”景观路,即中街路、沈阳路、九门路“三横”,朝阳街、北通天街、正阳街“三纵”。通过“三横三纵”特色化改造,拉开展示皇城人文风貌、记述皇城历史传承的整体架构。“四片区”即建设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地载门特色片区、以皇家文化博览为主的故宫特色片区、以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天佑门特色片区和以民国风情文化展示为主的帅府特色片区。亮化中轴线(北通天街—中街路铜行巷—北中街盛京龙城—北顺城路),将张氏帅府、故宫、中街、汗王宫等沈阳最具特色的景点全部点亮,形成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夜景观,点燃皇城,燃爆沈城。

中街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有长安寺、汗王宫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40余处,历史街巷67条,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400年的历史积淀,中街拥有马家烧麦、老边饺子等11处传统老字号,老字号博物馆、长安里等文化产业园集聚,为中街的商旅文融合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正如沈河区委书记王忠昆所说,“如何对现有的古建筑恢复风貌,如何保证皇城改造得内外兼修,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皇城地区的改造工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保护好沈城的文化根脉,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开发利用。重点围绕历史建筑风貌的恢复、历史建筑的复建,由点及面、先易后难。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相关

新闻

胡魁章笔庄

陪伴中街的百年老店

中街有一家笔庄,有着近200年的历史,第一批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是中国三大名笔之一,它就是“胡魁章笔庄”。

第7代传承人盛启泽向记者介绍,当年由于中街紧邻故宫,朝廷军机处的办公用笔都来自“胡魁章笔庄”,成为朝廷贡笔,还开发了自己品牌的纸、墨、砚等多种文房用具,并印制发行书籍。

盛启泽告诉记者,据笔庄的老师傅讲,由于地处沈阳的中心地段,笔庄又名声在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庄的生意火爆到供不应求,购买者需要在门外排队,店内出去一批,门外才能再进来一批,柜台内的毛笔经常销售一空。如今伴随着中街地区的改造,打造以文带旅、以商养文的高品位步行街,胡魁章笔庄作为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由原来的36个增加至48个,受到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的一致称赞。毛笔除供应国内用户外,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旅居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华裔和台港澳地区书画界人士经常前来购买。

萃华金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清光绪年间,呼啦啦冒出来大大小小不少金店,在四平街上形成了一条银楼街,而时至今日,在为数不多的老字号店铺中却独存一家百年金店,它就是建于1895年,坐落在中街的萃华金店。萃华金银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沈阳市金银珠宝首饰协会会长李玉昆向记者讲起了萃华金店在百年中街上的故事。1973年,18岁到萃华金店当起了学徒工,经过10多年的学习,从一名金银工、车间主任、副总经理、总经理,一直做到现在的副董事长,40多年,李玉昆的生活轨迹一直在中街。李玉昆对记者说,当年中街因为毗邻故宫,成了关外最大的商贸中心,创建者关锡龄聘用祝玉堂为经理,他善于经营,再加上雇佣了技艺精湛的金银匠,很快便在中街的金银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前店后厂的知名银楼。如今萃华金店修建了自己的博物馆,可以说是中街大舞台的一个缩影,秉承“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到沈阳金银业中公认的“龙头老大”, 沈阳金银首饰同业公会的会长一直由萃华金店的经理担任。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