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热播 原著作者鲁引弓回应热议——

“小欢喜”对应的是“大焦虑”

辽沈晚报 2019年08月07日

《小欢喜》剧照。

鲁引弓写《小欢喜》时,黄磊替他起了这个书名兼剧名。黄磊的解释是:中国家庭的欢喜来自“熬着”,过一关就开心一下——中考算过了个小关,高考就过了个大关。鲁引弓补充道:“小欢喜”对应的是“大焦虑”,这个焦虑来自每个家庭的未来——孩子。既然现实已经如此焦虑,书和剧就别喋喋不休,不妨提供一个方法论,怎样在焦虑中找到一点欢喜。于是,我们看到了小说《小欢喜》和近期开播的同名电视剧。

高三是亲子矛盾最激烈的阶段

鲁引弓以前写的多是职场、城市青年,《小别离》走红后,他突然多了很多中学生读者。孩子们很乐意跟他交流。做了大量采访后,鲁引弓发现,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孩子平常是天使,一旦做作业就是天敌。实际上孩子是宝贝,但在那一刻,人失控,忘了怎么做父母。”

《小欢喜》要解决的是亲子问题,而高三正是亲子矛盾最激烈的阶段。“高三之后,孩子就要出门上大学,这是他们离开家长之前最后相依的阶段。按理说这是挺难得的时间段,可偏偏碰上了压力巨大的高考,这必然碰撞出奇特的现象,现象背后是价值观。”鲁引弓说。

在采访过程中,鲁引弓接触到很多发生在高三的悲喜——有的家长过于担心孩子,在学校门口租个房子,全职陪孩子读书。孩子觉得妈妈盯得太紧,什么都替他拿主意,开始怀疑自我价值,一度严重到一个月都不跟妈妈说话。

鲁引弓发现,孩子和家长的冲突,一个关键点是对幸福的定义——今天幸福和未来幸福哪个更重要。家长说,现在你要苦读书,考上大学后随便玩,仿佛所有的好日子都在推开大学这扇门以后。而孩子觉得幸福得有比例,今天的幸福都没有,怎么保证未来。

作业堆里的“精神留守儿童”

动笔写《小欢喜》前,鲁引弓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走访了十几所学校,有的学校还给他设了一间办公室,老师学生一有空就爱找他聊。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有迷惑和焦虑,“学渣”焦虑,“学霸”也焦虑,学生焦虑,老师也焦虑。

谈到中学阶段的突出问题,老师告诉鲁引弓,父母的视野、文化积累,都将影响孩子未来的选择。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某名牌大学到一所中学提前招生,老师选了几个学习不错的学生去考试。考试之前需要在网上报名,报名截止前两个小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没有报名——因为这位学生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操作。

有的“信息寒门”是客观的,有的则是主观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没有深度参与孩子的成长,忽视了来自孩子的信息,在《小欢喜》中的典型就是季胜利一家。家长漠视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觉得,你只关心我的分数。曾经有孩子对鲁引弓说:“我是淹没在作业堆里的精神留守儿童。”

家长的经验是否跟得上时代

社会发展太快,很多老师跟鲁引弓说,“现在家长的经验不够用了。”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浙江高考改革后,能填80个平行志愿,不少家长搞不明白。当家长忍不住替孩子作选择,希望孩子考公务员、做医生、当老师,“因为稳定啊”,他们是否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梦想?

《小欢喜》要表达的是亲子关系在当下的新困境,家长的经验跟不跟得上时代,家长是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还是与他有心灵的交流,交流方式是什么……剧中陶虹饰演的宋倩对女儿展开了“全包围”式关心,女儿在现实中有原型,她对鲁引弓说:“妈妈以上海为圆心,上海到杭州为半径画了一个圆,让我报大学不能离开长三角。可妈妈当年自己考那么远,我为什么不能去北京呢?”

“家长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固然不想让儿女太辛苦,但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成为未来的接班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不可想象的人,不然社会不会进步。”鲁引弓说。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