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像。 资料片
傅青主的《行草书蒲台诗轴》。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 摄
观赏辽博陈展的历代书法名帖,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免随着那神俊飘逸的传世墨宝,变得立体而真切、逼真而形象,如《七剑下天山》的傅青主。梁羽生的武侠名著《七剑下天山》家喻户晓,书中剑侠傅青主的名号脍炙人口,而历史中的傅青主,其事迹之传奇、形象之高大、世评之完美,较之小说中的傅青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明真国士 耿介纯忠良
傅青主一生重气节,无论在明在清,皆不改本色。傅青主的恩师、明末海内咸知的耿直之臣袁继咸,对他影响颇深。袁继咸在朝为兵部侍郎时,因得罪魏忠贤,遭贬入狱,傅青主联络生员数百名,步行千里入京,于京城四处印发揭帖,申明真相,并两次出堂作证,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艰难斗争,方使袁继咸平反昭雪。
袁继咸后抗清被俘,至死不降,从容就义。临终前,给自己亦徒亦友的傅青主留下绝命诗,称:“不敢媿(kuì,同愧)友生也!”傅青主闻讯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自此,他秉承先师遗训,立志反清复明。
明亡后,傅青主曾与桂王派来山西的总兵官宋谦联系,密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五日在河南武安五汲镇起义,不料中途事泄,他被关押进太原府监狱,惨遭严刑逼供,却不吐一词。一年后,清廷得不到他的任何口供,遂以“傅山的确诬报,相应释宥”的判语,将其释放。
硬的不行,来软的。康熙十七年,清廷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力荐傅青主,被其严词拒绝。随后,官府强令役夫将已年过七旬的傅青主抬入京城,他誓死不入大清门!对康熙赐予他的“内阁中书”名号,拒不接受,被遣返乡,亦不谢恩,自比于元初名士许衡、刘因。
清军入关,改易明服,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暴政策,傅青主为避迫害,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因身着红色道袍,遂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
眼见复明无望,傅青主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自谓侨公,寓意明亡之后,自己已无国无家,只是到处做客罢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侨”的诗句,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在晋祠隐居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怀念先朝的隐晦诗作,如他在云陶洞题写的楹联:日上山红,赤县灵真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上联中的“日”与下联中的“月”合璧为明字,“珠明”则暗指朱明王朝。
康熙二十三年,傅青主病逝,享年七十九岁。去世前,他叮嘱后人万不可以清廷强加于他的“内阁中书”身份为其下葬,他要穿上道袍入土,至死不忘保全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气节与品格。
秉承老庄学 率性大宗师
傅青主生于官宦书香之家,其祖上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的环境下,禀赋超人的傅青主从小便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十五岁就补博士弟子员,二十岁试高等廪饩(xì),相当于获得国家级奖学金,至中老年更是从心所欲,无所不能。
傅青主除精通史学之外,还兼工儒学、医学、内丹、道教、佛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武术、音韵训诂之学甚至美食等,其涉猎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被时人誉为“学海” 。
傅青主与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李颙(yóng)、颜元一起被后世尊为明末清初 “六大儒” ,梁启超称其为“清初六大师”之一。顾炎武在《广师篇》中这样评论傅青主:“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后世对傅青主的评价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他开创了一代学术之风,其多方面的成就,都位于同时代之顶峰”。
傅青主尊崇老庄之说,对压抑人性的宋明理学嗤之以鼻,认为“道本不息如川之流”,道家海纳百川,博采诸家之长,而“今所行五经四书注,一代之王制,非千古之道统也”。因此,为人做事应“率性而为”“顺物自然”“漂然物外”,奴性奴儒要不得。
傅青主劝诫世人,不要对皇权抱有丝毫幻想,忠孝死节不可取。
他写道:“李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做官只如做秀才,才成得狂者”。他对《周易·蛊卦·上九》中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解释道:“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其余所谓王侯,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这在思想禁锢、万民喑哑的时代,皆为震耳发聩之音。
作字先做人 “四宁”与“四毋”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造诣杰出的书法家,在青年时代,他就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在《作字示儿孙》中这样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
傅青主的章草、小楷都极为精纯,也涉足篆、隶,尤以行草著名。他对金石文字学的研究怀有极大的热诚,广泛收集、品评金石拓本及其书法文字,这与其提出的学书必通篆、隶的观点有着密切关系。
傅青主的书法初学赵孟頫(fǔ)、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1641年)之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
傅青主生活在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坚守着大明遗民的气节与独立士人的自由精神,不免现实撞壁,老病贫孤。复国无望,理想破灭,他满腔的悲愤无处诉说,便落笔泄忧,以狂颠的连绵大草,展现着自己精神世界的困闷与绝望。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像他的为人”。
在傅青主留下的关于书法的诸多言论中,“四宁四毋”之说最为精辟,也最为引人注目,带有强烈的针砭时弊的意味,是其代表性的书法审美观,对中华书法美学有着深远影响,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译作白话文为:作书宁要古拙而不可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字可写得丑些,却不要取悦于人、呈奴颜婢膝之态;字宁可写得松散参差,也不能轻佻浮滑;宁信笔直书,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
在此基础上,傅青主进一步提出了“作字先做人”的书学观点,他对一件书法作品的品评,不光看字,更要看人,视其书写者的为人操守而定。在傅青主看来,赵孟頫乃宋室宗亲,却投靠灭宋的蒙元政权,实乃丧失气节,人品不端,因鄙薄其人,故而痛恶其书法浅俗无骨,甚至要求儿孙勿学赵书。而对忠于大唐,为国捐躯的颜真卿,则由人及字,大加褒赞,以效仿颜体为荣。
扶贫救弱圣 悬壶济世医
傅青主医术高明,是继汉代张仲景之后又一为世人公认的“医圣”,他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诸多医学领域,均取得巨大成就,并将其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运用到医学中。在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的《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医学人物”中,收入了上自传说中的岐伯、黄帝,下至1975年去世的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蒲辅周,时间跨度长达5000余年的历代中医泰斗71人,山西仅有一人,即傅青主,其医著《傅氏女科》《傅氏男科》《青囊秘诀》《外经微言》《石室秘录》《大小诸症方论》《辩证录》等,至今流传于世,造福苍生,傅青主曾对亲友说:“吾书不如吾画,吾画不如吾医。”
傅青主最为擅长的是妇科,其中,他所著的《傅氏女科》在当代的中医妇科仍被奉为案头必备之书。据后世分析,这与他不幸的婚姻生活有关。傅青主与爱妻张静君情投意合、相敬如宾,本欲携子之手,与子偕老,怎奈天不遂愿,在傅青主二十六岁那年,张静君患病辞世,留下五岁的幼子傅眉。傅青主忠于爱情,从此与傅眉相依为命,誓不复娶,以至于十四年后,看到爱妻的刺绣《大士经》,傅青主仍痛不欲生,吟出”人生爱妻真“之句。他后来发奋习医,且精于妇科,应与张氏之死不无关系。傅氏女科的出现,使妇科首次作为单独学科跻身中医史,是中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傅青主自然成为中医妇科的开山鼻祖。
傅青主医德高尚,他四处云游,常与儿子傅眉共挽一车,卖药四方,妙方除病,众口交誉。他治病讲原则,可概括为:“一优先”“二不治”。所谓“一优先”,指优先穷人。即: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同等情况下,先照顾弱势群体,给这些人治好了病,还不收费。“二不治”,指为富不仁、口碑不佳的权贵,不治;歧视、欺压汉民的“胡人(暗讽清朝各级统治者),不治!即: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
票号创始者 傅拳掌门人
近现代,山西票号名闻天下,鲜为人知的是,傅青主居然是山西票号的缔造者。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顾炎武来太原寻访英雄豪杰,找到傅青主,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挚友,自此过从甚密。相传二人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创造了一种转运资金的独特方式,这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山西票号的开始。
在《七剑下天山》一书中,梁羽生将傅青主写成武功卓绝的一代剑侠,这与真实历史中的傅青主完全对得上号。据《石膏山志》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 春,傅青主和儿子傅眉到山西灵石县天空寺演示打坐和五禽戏,传与寺内主持道成法师、寺内和尚以及当地名士吴成光。史家称傅青主为“性任侠”,他的遗作中有“剑术惜其疏”“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鸣”等诗句,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中将傅青主列为一剑,可谓实至名归
傅青主创立了一种叫做 “傅拳”的拳法,动作名称与太极拳相似,又别于太极拳。在1985年的中华武术挖掘整理中,蔡承烈献出了《傅拳谱》手抄本,1988年出版了《傅青主拳法》一书。《傅拳谱》的流传,是傅青主拳法代代相承的重要依据,其深厚的武学修为由此可见一斑。
据传,傅青主还与山西名酒竹叶青的改良有关,山西名小吃“太原头脑”也是由他发明的,傅青主留下丰厚精神遗产的同时,亦未忘为后人创造物质食粮。
傅青主逝世后,“四方来会送数千人”,与其情趣相投的人,受其点拨教导的人,被他救治痊愈的人,闻先生作古,纷纷前来为这位遭际坎坷、身世非凡的道士送行,赞其高洁品行,颂其无量功德,此情此景,是对傅青主一生最好的盖棺之论。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