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凡
走进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大厅迎面是大型古铜色浮雕,两个炼钢工人挥舞钢钎牵出火龙,钢花飞溅。火车头、拖拉机、普通车床、空压站、油罐……虽然离开工业战线多年,这场景依然吸引了我。
这座工业博物馆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包括铸造馆、汽车馆等多个展馆展区。我做过六年铸造工人和两年铸造技术员,抬头看到“铸造馆”方向标,仿佛听到当年师傅的呼唤,快步跑进去。
这原是沈阳铸造厂的车间,完好地保留着当年样貌。当年的生产设备,如今已是展馆的陈列物品,似乎还散发着热度,透露出钢铁的性格。
仰望那台俗称“天车”的桥式起重机,主钩与副钩高悬,似乎等待地面指令起吊砂箱。走到碾砂机前,我想起“打芯”使用的油砂、大粒、煤砂,那是我工人岁月里的记忆。
铸造展馆的两座冲天炉,原汁原味保留完好,好似两尊钢铁巨人等待投进焦炭和铁锭,然后点火鼓风融化铁水。我凭仗经验估测化铁容量,果然是两座十吨冲天炉。
当年“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铁西工厂的工人创造新中国工业数百项第一: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
然而,当历史车轮驶进改革开放新时期,铁西老工业区,面临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只得放缓脚步直至面临困境。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几成难题。我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原址》,尽管故事背景与人物原型不是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小说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却与铁西人的艰苦跋涉实无二致。
时过境迁。铁西究竟怎样走出企业生存困境呢?
我来到铁西新区展位前,感受那段拼搏的历程。2006年,铁西初步完成老工业区调整改造任务,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大目标,重点规划“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是做大做强数控机床,重矿机械,环保装备等九大产业,建设基础制造、公共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五个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大手笔规划,令我感到强劲“东北风”。
我特别关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规划远景,如今北方重工集团已然将蓝图变成现实。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一张张高端产品图片呈现在我面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天津修地铁。苦于施工设备落后,全凭人海战术作业。记得地铁沿线大街被“开膛破肚”完全断交,马路两侧只留人行便道,出行不便。进入九十年代,有了盾构机,可以做到封闭式地下施工。可由于技术专利制约,我们只得付出巨资引进国外盾构机。如今铁西有了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盾构机,作为一个曾经的工人,我从心里感到自豪振奋。
从老铁西的传统机械制造业到新铁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沈阳励精图治浴火重生,大步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令人振奋。这里的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堪称中国科技实业崛起的样本。从“制造”到“智造”,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巨变。我和几位朋友现场轮番提问那个名叫小科的机器人,它眨着大眼睛对答如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一瞬间我觉得这无疑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令我想起杜诗“新松恨不高千尺”。他们继承发扬铁西创业创新的精神,势必茁壮成长而其势参天。
铁西的工业文化源远流长,形成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1905文化创意园的落成开放,就是要留住铁西工业文化的根,保住铁西工业文化的魂。这座建筑原是沈阳重型机械厂金工车间,完整保留了原址独特的工业建筑风貌和内部框架结构。
我沿着走廊穿行其间,意外发现脚下正是当年起重机行车梁,身旁钢铁装饰正是当年车间通风管道。处处可见铁西工业遗存,时时感受当代文化艺术氛围。小剧场,新书店,沈阳往事酒吧,原创手工作坊,美术工作室……工业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巧妙相合,使1905文化创意园成为新铁西文化地标,3A级著名工业旅游景区。
走出1905文化创意园,回头望见北侧大墙镶嵌着“铁西”二字,据说每字重达三吨,它是沈重集团用最后一炉铁水浇铸而成。这既保留铁西老工业的历史记忆,也开启新铁西的腾飞时期。
我深受感动。此番铁西采风,我的工业记忆被唤醒。我不是沈阳铁西人,却有重返故乡的感慨。毕竟工厂,有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