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参军 不同时代同样情怀

辽沈晚报 2019年08月01日

关玉久大爷给记者讲述祖孙三代当兵的故事。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迪 摄

三代人血脉相传参军报国,三代人热血铸就红色军魂……在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街道有这样一户“光荣之家”,从1970年至今,家族三代人中有3人参军,舍小家为大家的报国情怀成为这户家庭代代相传的好家风。

在沈北新区辉山街道一栋老楼三单元的五楼,一户居民家大门上悬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匾,这就是69岁退伍老兵关玉久的家,正是受这位老人的影响,他的儿子关雪松1994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人,20岁的外孙子也于两年前光荣入伍。

年近古稀的关玉久时常告诉他的儿孙,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多了比普通人更大的责任感,军装有祖国和人民寄予的希望,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严于律己。

1970年,关玉久从新民老家到黑龙江入伍当兵,在部队学习生活,一干就是七年。“我所在的后勤部农场是全国最大的部队农场,我在部队担任班长,专门负责开联合收割机,七年换过五个班……”时隔四十多年,回想起当年的部队生活,关玉久仍记忆犹新。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作为家中的长子,关玉久入伍时不忘父母的嘱咐,“当时非常高兴,临行前父母嘱咐我到了部队要学会吃苦,好好干。”

他说:“在部队,我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不怕苦、不怕累,要对得起这身军装;二是要对得起父母和弟弟妹妹,三是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多学习。”关玉久一直按照自己的目标努力,入伍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关玉久这样评价自己:虽没上过战场,但把农场当“战场”,如何能利用机械化收割更多粮食,是他和战士们的要务。善于动手钻研的关玉久曾获得过“收割机改装”的通令嘉奖。

关玉久回忆,入伍期间,唯一一次请假是当兵第四年时请了一次探亲假。

退伍后,关玉久在辉山畜牧场工作,离开了部队,关玉久身上仍然保持着那股子在困难面前坚韧不屈的精神。

1987年,关玉久所在的三洼村的一条路路况十分糟糕,每到夏天村民都穿着雨靴出行,关玉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组织全村开会商讨,大家出资修村路。

“原本计划一家出资50元,到最后超资了,我跟老伴一商量,再拿500元,超出来的施工款我们来拿。”很快村路修好了,告别坑洼路,同村的人都夸赞关玉久,“时刻记着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作为一名军人能赶上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希望孩子能在部队中历练。”关玉久的儿子关雪松1994年入伍,在后勤部队中是名优秀的司机。

关玉久外孙子是现役军人,“孩子明白军人更要加倍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玉久教育自己的孩子参军入伍是件光荣的事情,在部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能成为更优秀的人,要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他说:“我孙子今年12岁,等他长大了,也要让他去参军。”

已经退休的他本该享受清闲,可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逢国家有重大会议召开时,他必定认真收听观看。他认为,作为一名党员,要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仍需要保持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

现在,关玉久每个月还是会准时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会,风雨无阻。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