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宰相“刘罗锅” 被和珅整了十三年

辽沈晚报 2019年07月22日

刘墉《行书远景楼记轴》。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 摄

1996年,由李保田、张国立、王刚、邓婕出演的40集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火爆全国,主题曲“清官谣”传唱大街小巷,清代名臣刘墉与和珅斗法的精彩名段为世人津津乐道。刘墉的墨宝,在今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内均有珍藏,由字及人,关于刘墉的光阴往事再度进入到访者的关注视野。

出身不凡 刘氏四代皆进士

刘墉是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出身进士门庭、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刘必显,顺治朝进士,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其祖父刘棨(qǐ),康熙朝进士,历任陕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职;其父刘统勋乃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真实历史中的刘统勋是乾隆朝的重臣,被乾隆誉为“真宰相”,地位远比刘墉高,但在民间,刘墉的名气却比父亲大。

因刘统勋贡献大、功绩高,朝廷赏给其子刘墉一个举人出身,称为“恩荫”。虽然举人不是自己考的,但会试与殿试,刘墉显示了真水平,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会党,得到皇帝赞许。但这只是其跌宕仕途的前奏,刘墉的人生高潮是从“国泰案”开启的。

严惩贪官 刘墉交恶和珅

刘墉与和珅交恶,起因是“国泰案”。国泰,姓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是四川总督文绶的儿子,清乾隆朝的大贪官。国泰最初授为刑部主事,再升为郎中,派外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再升为布政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国泰升为山东巡抚。国泰是权贵子弟,年轻时已地位显赫,对待属吏不能以礼相待,稍不遂意即大声呵斥,布政使于易简对他巴结奉承,甚至向他汇报时也要直身而跪。国泰敢如此嚣张,除了他的家族背景外,还因为他攀上了和珅这条线,他是和珅的心腹,无论他怎样为非作歹、欺下瞒上,都不怕,因为有和珅给他撑腰,给他当保护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国泰与其同党于易简贪纵营私,向所属各州县索取贿赂,以致各州县的库银普遍亏空,竟高达二百万两之巨!更令人发指的是,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不仅不赈济灾民,却以荒报丰邀功请赏,征税时对因受灾已家徒四壁、嗷嗷待哺的贫弱百姓一律拿办,拷掠致死……一些有良心的读书人路见不平,欲进京告御状为民请命,却被事先侦知的国泰派人暗杀,前后达9人之多,其中不乏已获取功名,出身进士世家、举人门庭的齐鲁名流。

尽管国泰手下爪牙遍布、四处封锁消息,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终被捅出,被为官刚直的御史钱沣所知。钱沣是大清朝数得着的清官,他不惧国泰权势,主持正义上表弹劾,揭露以国泰为首的山东贪腐官吏的种种罪恶。这时,乾隆皇帝尚未彻底昏庸,仍以江山社稷为重,还能听得进劝谏忠言,因此看到钱沣的奏折后,立即派出尚书和珅、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墉、御史钱沣构成的三人调查组,赴山东处理国泰贪腐案。当时的情况是:和珅有意袒护国泰,钱沣力主严查,作为第三方的刘墉的态度,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他偏向哪一方,风向就会朝哪一方偏转;他倒向哪一派,定案性质与惩办尺度就会向哪一派倾斜。最终,刘墉为亿兆生民计,顶着巨大压力,不惜开罪和珅,坚定站在了钱沣一边,既主持了正义,又为自己受难山东老乡赢取了公道,壮了胆,出了气!

在这次调查中,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深入民间微服私访,配合钱沣查明真相如实报奏,捉拿国泰回京,奉旨开仓赈济百姓。为给国泰开脱,和珅甚至连皇妃的关系都动用上了,请皇妃亲自出面为国泰说情,一些御史也秉承和珅暗示从旁附和。但耿直的刘墉不为所动,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评书艺人据此事写成了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刘公案》是清代晚期以刘墉为原型演义而成的一部民俗说话作品,共106回,共收录公案小说《刘墉传奇》《罗锅逸事》《满汉斗》《双龙传》《青龙传》等5种,属鼓词一类,说说唱唱,散韵结合,语言生动质朴,故事悬念迭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刘公案》讲述了刘墉平断冤狱,惩办贪官污吏的故事,突出了主人公正气凛然,执法如山又睿智幽默的性格,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气派和特色,且内涵深刻,具有积极的政治思想性。如第一回 刘罗锅重审李有义;第四回 刘罗锅再访白翠莲;第四十一回 刘罗锅计赚赃证银;第五十六回 刘知府再审连环案;第七十八回 刘罗锅御旨试清廉;第八十三回 刘清官御封大学士等等。由此公案小说的章回目录及内容可知,在清代,老百姓就称刘墉为“刘罗锅”、“刘青天”,平民化的幽默称谓里,透着对这位大清官的由衷尊敬与欣赏。

委曲求全 刘墉静默自守

“国泰案”的处理结果对刘墉的未来处境是极为不利的,后果之严重显而易见:他成了和珅的死对头!和珅是睚眦必报的人,大权在握后,他就对得罪过他的钱沣、刘墉展开了报复。他刻意打压弹劾国泰的钱沣,“凡劳苦事多委之”,终使钱沣“积劳成疾死”。刘墉因力挺钱沣,自然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一些史料称,刘墉与和珅之间没有矛盾,相处和谐,这纯属假象,其实二人早已交恶,势同水火。而和珅又深得乾隆宠信,在乾隆朝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弱势的刘墉将怎样面对比自己小整整31岁的新贵和珅,又该如何应付扑面而至的不测危局呢?

史书记载,因和珅受宠,炙手可热,刘墉为免祸,只得避其锋芒,静默自守。他没有像钱沣那样绝不弯腰,不屈硬顶,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面看,刘墉以此韬晦之策消灾免祸,但内心承受的那份难言的苦楚与屈辱,却是外人难以感同身受的。但即便如此低调隐忍,乃至折节自辱,和珅也未轻饶这位昔日政敌。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起,刘墉不断受罚,接连遇挫,每天如履薄冰,过得战战兢兢,被和珅一整就整了13年!

乾隆五十一年,刘墉任职玉牒馆副总裁,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漏泄与皇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刘墉因未按规定行一揖之礼,被太常寺卿德保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处分。

乾隆五十四年四月,上书房的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再遭皇帝严斥!

……

乾隆退位,嘉庆登基,刘墉的霉运仍未翻转。因为乾隆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才驾崩,嘉庆有名无权,唯父皇马首是瞻,和珅依然掌控朝政、权势熏天。

嘉庆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却被排斥在外。

皇帝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刘墉说可以,实际上戴世仪十分庸劣难以胜任。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皇帝指责他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

从种种迹象看,刘墉是故意犯错,故意漏出破绽给乾隆与和珅看的,即: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让对手不断敲打自己,不停泄愤,从而减弱对自己的盯注与防备,不至于痛下杀手,置其于死地。这种走钢丝般的韬晦之法操作难度极高,稍有不慎便会自取祸殃,刘墉的惊恐与艰难可想而知。

不过,即便在如此压抑的氛围里,面对民间疾苦,自顾不暇的刘墉仍能不计利害得失,挺身而出。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他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困境中的刘大人,心中依然装着老百姓。

和珅倒台 刘墉为国拼到老

刘墉不会永远倒霉,随着乾隆的驾崩,和珅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刘墉与和珅间的拉锯鏖斗,几乎被踩扁了的刘墉,笑到了最后。

因和珅祸国殃民、罪大恶极,不少受尽和珅气的官员请求嘉庆下旨将其以斩首、凌迟等酷刑处死,以儆效尤。孰料,饱受和珅凌辱的刘墉却反对这般极端行事,认为和珅毕竟是先帝宠臣,虽死有余辜,但判其狱中自尽即可,万不可为泄公愤而损朝廷体面。古代官场斗有你没我,在和珅倒台时,刘墉却能为自己的仇敌说话,那是相当厚道了。

和珅一死,刘墉即翻身上位。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斗不过和珅,向乾隆告老还乡,但回归真实的历史,大清朝还真离不开他,他想退休,皇帝也不让。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的刘墉已是八旬的耄耋老者,但大家惊异地发现,刘大人突然“不糊涂了”!他轻健如故,双眸迥然,寒光慑人,处理政务依然像早年那样干练果决、讲究效率,敢情这十来年的老迈昏庸,都是装的啊?!

嘉庆九年(180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当天,他曾到南书房值班,晚上开宴会招待客人,当晚去世。据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刘墉死后,朝廷赠他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墉还在为朝廷效力,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浓墨宰相 天地良心定盘星

在挨整落寂、心情郁闷之时,醉心翰墨便成了刘墉的排遣之法,虽然官场不得志,但其书法造诣却突飞猛进,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刘墉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后人评价,在“清四家”(另三人为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中,刘墉成就最高,其书法“字浓墨肥”,他本人因而被誉为“浓墨宰相”。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但落款未必都是他亲题,有时手懒,便由其妻代笔。在今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内,均存有刘墉墨宝,如辽博二期书法展的刘墉《行书远景楼记轴》。

清官贤相人人爱,但有谁知晓清官为民请命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又有谁理解他们欲说还休的苦辣酸甜?对刘墉,世人称颂他对道义的捍卫,也体谅他委屈的坚守,古有《刘公词》,今有《清官谣》,百年后,“背弯人不弓”的刘墉形象在人民心中愈发高大,说千道万,天地之间这杆良心秤,定盘的,最终还是老百姓!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