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

辽沈晚报 2019年07月15日

打磨琴杆。

父辈传下来的工具盒堪称百宝箱。

▶在沈阳举办的非遗展会上,单志忠和他的胡琴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手工制作,没有绝对标准,经验和感觉更重要。

单志忠的工作室里,挂了满墙的胡琴。常年的制作使手指变形,拉琴已不如过去自如。

幽幽小巷,琴声悠扬。

单志忠的工作室藏身于阜新市人民公园附近的一个小巷里,从门口经过,常常能听到演奏胡琴的声音。推门进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木料和大大小小的工具,里间屋的三面墙上都挂满了胡琴。

单氏家族里,传统胡琴制作颇有历史,到了单志忠已经是第四代。父亲去世对他影响很大,也就是从那起,他意识到要把这份家传的手艺传承下去。留住手艺,不是留住表面形式,而是手艺在传承过程中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留住的是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所凝聚的古老诗意。

传统胡琴的制作,严格讲,工序上百道。手工和机器制作差别很大,付出的时间和成本也更高。单志忠打了个比方,胡琴制作用到的蟒皮,和人的皮肤一样,前胸、后背、大腿,各不相同,机器不会分辨选择,而手工制作就会充分考虑到这些细节,花纹的位置、走向、色彩都合理安排。手工做作,坚持传统工序,严格把关,是制作出好品质胡琴的关键。打开父亲传下来的工具箱,里面大大小小的工具有的甚至叫不出具体名字,但各有专门的用途。就拿其中一把木工刨子来说,还没有手指长,在狭小的制作空间里却是一把“神器”。

几年前,有一个孩子拿着单志忠制作的胡琴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音乐厅里参加比赛,拿了第一名。颁奖结束后,单志忠得意的背着手走出了音乐厅,内心里,这是对他,一位胡琴制作者的最高奖赏。

高超的手艺还离不开一颗匠心。再好的手艺,捂着盖着都走不长远,单志忠对于手艺的心态也是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去过大大小小的展会,多学、多看、多交流让他受益匪浅。作为阜新市级非遗项目“单志忠传统胡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单志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投入到胡琴的制作中。在千万遍手工打磨的重复中,时光缓缓流淌,每一把胡琴都被赋予了感情和时间的况味。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