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
我心甘情愿地,深陷在做母亲杂乱无章的生活琐事中,手忙脚乱地幸福着。奶水不足的我,饿着也不肯喝奶粉的娃,彼此相依而生。
我虚弱臃肿的身体接近“滚圆动物”。娃羸弱、娇嫩的样子,像极了新鲜的植物。细胳膊细腿,小脸不如猫脸大,白得有些过分。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娃越发显得白,白纸的白。
新生婴孩,就像拱泥而出的植物幼苗,初出泥土,只有稚嫩的一片、两片子叶,纤弱、娇嫩。有了阳光、露珠不辞朝夕的滋养,幼苗就能长出新的枝叶,枝叶逐日繁茂,枝身逐渐茁壮。
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随口说的“像个豆芽菜”,压在我心上,令我寝食难安。即便懂得生命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我还是止不住地担忧,得空就拿起手机,进入各种育儿论坛……
母亲安抚我:“小娃娃,不愁长。晒晒太阳,看看月亮,一晃就结实了。不用急。”有母亲在一旁镇守,我便安下心来,带着娃,再次开启了看云朵的日子。
娃第一次见云朵那天刚满四个月,正是初夏的六月,阳光明媚、微风轻送的日子。娃第一次触摸了小草,第一次抬头看天,看见了一堆堆推挤着、从北方缓缓向南挪移的云朵。她的眼睛瞪溜圆,视线追随着缓缓挪移的云朵,不时地伸出双臂,嘴里咿咿呀呀地呼喊着,似乎想要抓住天上的那些云朵。
到两岁时,娃开始对眼睛看到的一切提出疑问。她不接受敷衍,渴求得到认真的解答。有的问题,我能解答,有的问题,我不能解答。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我们在蓝天白云下度过。夏雨冬雪,雷打不动地:“妈妈,我们去看云朵吧。”
我们在一问一答中,共同成长着。“太阳为什么发亮?”“风为什么发疯?”“云朵为什么会走?”“雨从哪里来的?”“彩虹为什么那么远?”……“月亮又胖了!”“月亮好像瘦了!”“北斗七星为什么一直在那边?”“北斗七星好像我的勺子!”“我可以用北斗七星喝一口星空吗?”……
我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从十几平方米的院子,扩展到辽阔的原野。
见过我们母女俩的人经常说:“娘俩像没房住似的,一年四季,啥时候看外面,总能看见娘俩搁那瞎逛呢!”“哎呀!雨水多脏呀!你也不管管她!”“下大雪呢,大半夜还出来玩啊?!你这妈当的!”
这种近乎惊惧的“关心”,刚进耳朵里,我便哈哈大笑着轰了出去,权当没听见。
我尊重娃想要亲近自然万物的渴望,我不知疲累地满足她对所见、所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娃三岁。盛夏。我带着她到二十年前,安营扎寨的纳文江边。她异常兴奋,大声呼喊:“纳文江!我叫娃!我们可以做朋友吗?”波光粼粼的纳文江静静地流淌,娃的回音在江面回荡。
那天,娃捡到一条被浪花拍到岸边的小鱼,小鱼已经死了。她试图让小鱼在水里游动。“没关系,再试一次!”她鼓励小鱼,也似乎在安抚自己。尝试很多次。都失败了。她有些沮丧,问我:“小鱼为什么不游呢?”我不忍心让她直面死亡,心里想“小鱼睡着了”。可说出来的是:“小鱼死了。”
娃哭得特别伤心。她知道了,死亡就是不能动,不会游,没有呼吸。死亡就是脱落的皮肤,失去光彩的鳞片。死亡是臭臭的味道。娃和我一起,徒手挖了一个小坑,埋葬了小鱼。我们相互依靠着,看了半天流动的云朵。“妈妈,我爱你。”“我也爱你。”“妈妈,我要把你装进心里。就像天空和云朵,它们离得很远,可是也很近。我做云朵,你是天空,好不好?”“好!”
那年冬天,她开始经常向我表达爱意,也经常主动帮我打扫房间。有一天,我和面,包饺子。她拿着小板凳,到洗菜池边,站在小板凳上,将将能够到池子,很认真地洗了手,帮我包饺子。意外发现了我的白发。她以为是面粉落到我的头发上,用小手指擦我的头发,发现擦不掉。问我:“怎么擦不掉呀,妈妈?”我告诉她:“妈妈老了就长白头发了,擦不掉的。”她第一次接触到“老”的概念。似乎一瞬间长大了许多。
娃接近四岁。即将入园。
带她去报名那天,是七月的末尾,恰是一年中,云朵最美的时光。我和娃徒步到学校,走了3.6公里。边走边看。那天晚上,娃第一次注意到火烧云,惊恐地喊着:“妈妈!你看那片云朵,烧着了!我们快给消防员叔叔打电话!”“消防员叔叔的电话号码,妈妈想不起来了呀。”“119!妈妈!是119!云朵需要我们帮忙,快呼叫消防员叔叔去灭火!妈妈!求你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足够成熟,近乎有着耄耋老人的熟度。直到娃出生,发现我刚刚开始趋向成熟,真正触摸到了成熟的入口。
我曾经像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当妈有啥难的!”真的成了母亲才发觉,它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庞杂的、严肃的学问。做母亲,根本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我在日升月落的间隙,不断学习,成长。娃也和我一样,每天都在长,用心成长着。
与自然亲密无间的接触中,娃早已甩掉了昔日“豆芽菜”的帽子,变得结实、健壮。她的身体素质、意志力、探索欲、包容力、适应力、生命安全意识都远超同龄小朋友。她的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发育强劲。最让我欣慰的是,她善良友爱,性格开朗,与人、小动物、植物沟通的能力超出我的想象。我想这得益于近四年来,她与自然随时可以亲密接触的结果。
到大自然看看云朵,去亲识万物,更契合娃儿们的成长所需。健康生活、科学教育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顾低头看手机,却忘了领着娃,抬头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