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七月,高考虽然早已尘埃落定,但炎热的天气里还夹杂着考生们填报志愿和等待通知书的焦灼。每当这个时候,清华大学总能频繁登上微博热搜,今年也不例外。从“国民才女”武亦姝考取清华,到招生咨询会上“孤独的清华”,再到“清华大学立体通知书”,七月的清华大学,任何一个新闻都可能成全民热议的话题。这所百年名校为何时至今日还能有如此魅力?或许我们可以从《大家小絮》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思念父母恩,感怀清华魂
近日出版的《大家小絮》,书中讲解了大量20世纪50-80年代的清华风物。据出版方介绍,该书由清华第一对教授夫妇张维、陆士嘉之子张克澄撰写。说到作者和他父母的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是看到另一个名字,便让人瞬间知晓了书中人物的来历,那就是高晓松。这本书的作者便是他的舅舅,而张维、陆士嘉则是他的外公和外婆。当年,高晓松曾在《奇葩说》中公开表示:“硕士级别的在我们家基本上就等同于一个文盲。”看完这本书的人大抵都会觉得,这话说得确实不为过。
张克澄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他在回忆父母成长、工作与生活经历的同时,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写出了那个时代大师的风骨与逸事。在书中,我们能看到科学家的求真、教育家的坚守、医者的执著、画家的逸闻……时代和大师的身影,皆在书中、在历史中沉淀。
有以心诉说的动人情感,也有令人捧腹的快意絮语。追忆往昔,作者在岁月中寻找父母的回忆,在历史中诉说大师逸事,更是在书写中完成昨天与今天的自己。“家”是父母,是家人,是作者的“小家”;“家”更是清华,是历史,是国家的“大家”。
清华大学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饱含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和向往……在清华的天空上,有太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治国之俊,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照亮中华大地。
作者自孩童时期便浸淫在大师云集的清华校园内,耳濡目染,从生活和学习中感受着大师之魂。华罗庚、钱学森、林同炎、蒋南翔、常迵、黄克智、季羡林……从科学到教育,从医学到文学,大师们的形象跃然于书中。他们或是邻居,或是师长,或者忘年交,或是玩伴……大师们的形象是那样的鲜活,展现出很多不为人知的烟火气。
很多故事如今看来像是天方夜谭,却能让读者如同置身那个年代,感受大师在你我身旁。这是作者思忆父母和清华大师的动人故事,也是一首缅怀先辈的颂歌,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与见证。
张克澄,1947年3月生于天津,后随父母移居清华园,在园中长大成人,后至园外领悟人生。曾插队当农民,进中科院物理所十余年,负笈美国,此后盘桓硅谷,晚年再度回到清华园中。
儿时,周围大人皆名人;及长,同学朋友成为名人;老来,晚辈中涌现名人。古稀之年,成此书,思念父母恩,感怀清华魂,追忆大师铭。
从细微之处得见久违的清华风骨
据记者了解,张克澄的母亲陆士嘉,是世界流体力学鼻祖普朗特唯一的女博士生,在学术辈分上,是钱学森、钱伟长等教授的师姑。但她一生中,谦虚而低调,在第二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陆士嘉由严济慈、周培源、钱学森等7位推荐获选,却以年龄偏大为由让给了年轻人。
父亲张维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家,作为清华副校长、两院院士的他同样为人谦和,安守本分。就算在特殊时期,张维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他人伸出援手,为汪道涵安排工作、让张克澄看望受难的老友…
除了这对学霸父母,清华园中的许多大师、挚友也给了作者的学习和生活重要的启迪。
提出那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的清华校长蒋南翔,在粮食短缺连自己身体也不好的年代还关注着清华女学生的健康,他用一句“她们是共和国的母亲,她们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看到了蒋校长心中的民族未来和责任担当。
钱三强的夫人,清华物理系才女何泽慧就算被安排去敲钟,也把这项任务做到了科学家的精度,每半小时,准时敲响、分毫不差。在任何小事上都像履行科学家的职责一样对待。
为学习英语发明复读机的钟道隆,在发现专利变为产品的过程极其漫长后,毅然决定放弃专利。复读机火遍大江南北,伴随着诸多学子度过了学生时光,但它的发明者钟道隆却自始至终分文未取。
虽是20世纪50-80年代的清华大家故事,书中常有华罗庚、钱学森、林同炎、蒋南翔、常迵、黄克智、季羡林等大师出现,但书中文字并没有着眼于大家已经听腻了的宏大场面,而是从细微之处我们就得以见到久违了的清华风骨。大师们的品格如一盏盏指路的明灯,一直照亮着清华大学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