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子绪先生

辽沈晚报 2019年07月12日

□徐萍

郭老师当代书坛,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两代人,他丰富了当代书坛的面貌。他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引起了轰动,至今仍鲜活地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和他当时达到的技术和艺术水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改革开放之初文艺的春天,那个时期整个社会充满了蓬勃、清新、探索、求变的思潮,激动和鼓舞着艺术家们上下求索、创新。

更难能可贵的是,近三十年,郭老师从未放缓求索的脚步,他参展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他近年的成绩,特别是近十年来,他在把书法创作与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相借鉴融合,都是有待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此,我粗浅地体悟是:一方面,他是在圆他青年时代喜欢绘画的梦,当然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功力;若从研究一位老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艺术信念方面思考,他是在生命步入老境之时仍壮心不已,追求中国传统文人诗、书、画俱臻,物我圆融的境界(郭老师有诗存世的)。郭老师2005年、2006年送展我院迎春画展的都是山水、花鸟画新作。2007年,我院建院25周年晋京展,送展的书法和山水花鸟画各半,都是他退休后的新作。

郭老师对自己的艺术要求一贯是严肃的、严格的,参展作品是他严格选择的。即便是参加公益活动、赈灾捐献、给院里交义务画的作品也不敷衍,都不用差纸,写好,叠得板板正正交给院里。退休以后也这样,提前寄到院里。在

在改革开放之初,郭老师书法创作的审美追求是超前的。为此,他承受了压力和孤寂。压力不仅仅来自外界,更多的来自内心,来自对自己选择的自信。

在画室的桌案、书架、床头、椅子、地面上,都是字帖,书法集子,大画册,儒、释、道家书籍,国外美术史书籍和画册。他对道家、禅宗、《周易》等有深入研读。他好静,话不多;边卷烟边想事,慢慢地;可一拿笔写字全神贯注。看他的书法作品似看画,有布局美,构图美;看他的画,又满是书法的线条和结构。

他没有过平静的晚年生活。青少年时期求学的不易,生存的艰辛,让他格外珍惜时间。在郭老师身上,刚与柔、得与失、取与舍、严肃与宽和都强烈地对比却又融合着,非常有趣。

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他喜欢音乐;喜欢中、西绘画(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的画室里挂着他自己画的三幅小油画);喜欢好书;喜欢养花,都是很好的品种;他喜欢烟、酒、茶;喜欢好的笔、纸、墨;喜欢品质好的文具。他喜欢听小孩子唱歌,喜欢看孩子们的图画。

他画室整洁,整洁到你不能随意拿放他的书;他大画案子整洁,一刀刀宣纸码放整齐;掉了烟灰马上用手搂起来,不能弄脏案子。他说话慢条斯理,但常常一两句话就切中要害!他是位很纯粹的艺术家。是当今一位怀有赤子之心的文人!

应当说,辽宁画院的艺术家们是认识到郭老师的成绩和贡献的。由于郭老师退休后没在辽宁生活,他的有些艺术活动我们不够了解,社会上的印象也多停留在1989年北京展的面貌上。所以,非常有必要能举办一次郭老师综合性的展览,全面展示郭老师近年来的人书俱老的创作,包括他的出版成果。

今年春节前,郭老师给他的一位学生写了“半厨香供茶烟静,一池荷翠心魂清”的对联。嘱学生:“你留着吧。”刚强一辈子的郭老师似已知道了自己的归处。他平静地安排好了自己,“不打扰学生和朋友们。”这是他的风格!

(徐萍 辽宁画院研究员、原书记兼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