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合一 意境幽远

辽沈晚报 2019年07月12日

雪窦智鉴诗(2014年作)

□赵宝平

与郭先生相识至今已有30多年了,在我心中记忆最深刻的是在1988年,我已研究生毕业留校在鲁美任教,当时,郭先生约我参与由刘正成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的辞条撰写工作,郭先生是编委,负责东北地区的书评撰稿及组织工作,这也是我通过先生参加了这项工作。那段时间与郭先生接触比较多,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认知有独到见的,影响并加深了我对历史上诸多书家的了解与学习,结下了难忘的师生情。1998年,时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先生向郭先生颁发了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聘书,从此,郭先生与鲁迅美术学院也结下了情缘。当时,先生的书法在全国已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位在中国书坛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教学与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对郭先生书法艺术研究评论的文章,尤其是在他过世之后,关于对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定位,有着不同的审视与判断,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终将会给予客观而真实的评价。

从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书法艺术教学方面来看,郭先生的艺术思想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的地方,他的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且相向而行。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悟,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身心荡然涵融于至真境遇而湛然于生命艺术创造中,实为真性情,有着很高的可鉴价值与启示意义。

今天对郭先生作品的理论研究,更多地是在作品表象层面的外在形式的认识与体察,很多艺术的本质价值体现已言过失真了。先生创造“美与妙”的魅力,蕴藏在形式表象背后的“玄机”与“妙理”之中,或可说是存于一种“不可知”的审美场域中,这种“不可知”支撑并点燃了他作品生发出的生命活力,创造并传导给观者更多的审美想象空间。创造者是这样一种“内省”、“内视”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样,观者游于艺中亦如是。先生的书法艺术创造不是始于“造奇”设计的,而是直觉使然的“一念”真性情的独诣创造,其作品展现了神遇迹化的“奇势”、“奇趣”和“奇韵”。随其任情恣性,似天马行空、游目驰怀而朗达暗合天成之理,诚然美与妙合,合其“艺”,合其“道”,书止而意境幽远,了无被物所役而超然快慰之感,可谓艺术大家。

郭先生是书画兼善的大家,他的艺术不仅来源于书法本身传统对他的滋养,也来自于中国传统绘画对他的润养,这影响了他对书画艺术的提升以及审美领域的拓展。

他说:“如果我们忽略了对中国书法演变发展史中一些能够成就‘书画合一’的智者研究,那么,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把握,尤其是在审美层面,就缺少了创造与艺术发展空间的拓展。正是由于一些书画兼善大家的出现,拓宽了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路径和轨迹。”此语,对今人更好地审视传统、把握传统与指导当下艺术实践,可谓真知灼见。

(赵宝平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