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祥。
顾永祥(左)和姚屹东(右)
顾永祥犹记得他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时,已经80多岁的爷爷顾梅羹在家中教授古琴的情景。
7岁开始学琴,但古琴的音律和众人研习的场景早已融入到他的记忆之中。
“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也是第一批进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983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古琴打谱会时全国几百人参加,也差不多就是总数,如今全中国古琴人群已经有几百万,这是时代发展和古琴传承人努力的共同结果。学习的人越多,也就给古琴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顾永祥还会整理古谱,和好友姚屹东一起推广琴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先辈走了那么多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但我们同样需要坚持走下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出去。”
受祖父影响 古琴音律融入儿时记忆
顾梅羹先生,中国古琴教育家,演奏家,1959年被时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著名音乐家李劫夫从北京邀请到沈阳,从事古琴专业教学工作。从此,顾梅羹成了东北地区音乐院校古琴专业第一人,桃李满天下。
顾永祥能记事时,顾梅羹先生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由于年龄关系,他很多授课都在家中进行。
“咱们说中国传统文人的四艺琴棋书画,对我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我最开始有印象的是琴。”
顾梅羹先生在家授课,学生们弹弹琴,有时候还会吟唱。这些顾永祥虽然不理解,但他从一个房间跑到另外一个房间,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哼唱出下一段。
这应该是传统文化给四、五岁的顾永祥最早的启蒙。
“我的父母要去上班,我还小,只能在家,我陪着他会比较多。我觉得这段时间耳濡目染对我影响很大,有很大益处。很遗憾,他92岁去世,能够陪他也就那么几年时间。”
说起祖父,顾永祥体会到更多的是责任。
从顾梅羹先生身上,他开始了解古琴,古琴成为他生活中的必需品。他7岁学琴,等到上了大学,他终于确定下来,自己将来会从事这个专业。
“首先是自己能够更深入进去,然后把它作为一个专业去研究,进而就是传承,把古琴更好地传承下去。”
让顾永祥欣慰的是演奏古琴的人越来越多,起步越来越早。说起上世纪80年代第二届古琴打谱会,全国也只有几百名古琴演奏者,如今全国有了几百万人接触、学习、精通古琴。
“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有了衣食无忧,才会去追求精神世界,也有更多的可能去学好古琴。”
顾永祥说,想要演奏好古琴,一定要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这也是当下很多父母希望子女学习古琴的原因。
“浅一些的可以从《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开始,慢慢深入地去读《论语》,根据个人兴趣读一些传统经典,这都有助于古琴的学习。”
古琴的精通之所以需要更多了解传统文化,也是因为从古琴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按照学界的主流说法,古琴有三千多年历史,到了魏晋时期形制基本确定下来,与如今的古琴基本相仿。在历史记载中,从《尚书》到《诗经》,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再到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故事,琴与文人,与诗歌无不水乳交融。
挖掘历史中“沉睡的音响”
顾永祥提到的上世纪80年代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打谱会上,全国参会人员也不过几百人,如今学琴、入门和精通古琴的,已经超过一百万人,这也归功于传承人们的推广,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古琴能够有这么多学习者,是因为学好古琴,就能够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多有涉猎。比如说涉及古谱学,涉及音律学,涉及音乐史学,又有古代音乐的美学,它又是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说到打谱,现在的古琴演奏家们也依然在进行这项工作,这也是古琴中不能错过的一件事。
顾永祥说,几千年前有古琴但是没有简谱和五线谱,古人使用文字谱,文字谱详尽的记述了演奏位置、演奏指法等信息。从唐末出现了减字谱的雏形,到清代中叶减字谱发展成熟定型,减字谱是以拼贴的汉字来替代繁琐的文字。
古人也就给今人留下这样的乐谱,所以打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由今人来确定当年的古谱是如何演奏的,并选择最被大家认可的方案。
古琴也被视作是难学易忘的艺术形式,没有音频和视频的年代,一是老师只能口传心授;二是老师教完学生可能记不住,回到家能记住多少都未可知。
打谱说起来简单,实际过程很复杂,业界称打谱是“大曲三年小曲三月”。顾梅羹先生被人称道的一次打谱,是他用了45天整理出《广陵散》。
“我们该如何理解古人,如何理解古人弹琴时的情感和文化,古谱是无法告诉我们的,我们只能猜测一个当今的最优版本,但我想这不会是伯牙子期相遇时的版本,也不会是司马相如凤求凰时的音乐。”
历史长河中散失的珍珠太多,以至于现存最早的乐谱集是1425年的《神奇秘谱》,收编的乐曲早至南宋,但《神奇秘谱》的整理者与如今的古琴专家们,也不过是站在同一跑道上。
“我们今天实际看到的古琴包括不同版本独奏曲就有3000多首,但整理出来也就是不到五分之一,可以说挖掘历史中‘沉睡的音响’是需要集合几代先贤和今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
这项工作顾永祥一直持续在做,也正是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在考虑今人的思想情感和可听性的前提下,古琴作品越来越丰富,曲库越来越饱满。
琴歌——同样古老的艺术形式
琴歌是很多人不大了解的艺术形式,这也是古琴传承人顾永祥与好友,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姚屹东一直在努力践行推广的一件事。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古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琴歌古即有之。
顾永祥说,从古至今的“诗”都有歌唱性,风雅颂都是可吟唱的,《诗经》三百孔子均能吟唱。顾永祥认为“琴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起伏发展,如今却被人淡忘了。
作为大学同窗,如今的同事和邻居,顾永祥和姚屹东两人经常碰面。2015年的一天,顾永祥和姚屹东两人在楼道相遇,姚屹东问,你看古琴和声乐有没有什么合作的可能性?一句话问着了。顾永祥说,这不就是琴歌嘛。
古琴从明代开始越来越提倡独奏的作用,但实际上从古琴面世那天起,鼓弦而歌才是最常见的形式。
“琴歌作品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六百多首,我和屹东整理出来三十多首,我们认为琴歌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是古琴艺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挖掘推广。”
整理乐谱,打谱,反复切磋琢磨,由于白天两个人都有工作,通常都会选择晚上排练,一排就是一夜。从2015年达成共识,到2016年到高校举办琴歌沙龙,去剧场做讲座,两个人在四年时间里推广琴歌的意念头越来越坚定。“那种精神上的共振实在是太令人振奋了。”
能够和好友顾永祥一起做琴歌推广,也是姚屹东始料不及的。他曾经多次获得国内外声乐比赛大奖,但作为男高音如何与传统古琴合作,也是个新课题。
“在我们之前没有可参照的模本,都需要从头摸索。”姚屹东说,但在排练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泛音与古琴的震动很匹配,错落有致。
“琴歌不是我们在发明新事物,而是把这个艺术形式重新挖掘出来,恢复到大家理解的样子,但某种程度来说比发明新事物还难。”
在两个人的摸索过程中,姚屹东总结出一些艺术规律,从中国传统文人的角度来说,情绪的跌宕起伏相对少一些,最难的是如何将情绪内敛在整个音乐作品中贯穿始终。既要有情绪,又不能太多起伏破坏意境。
“我觉得研究古琴琴歌,就能够更深层次去理解作品,有利于二度创作和进一步演绎。”
顾永祥认同姚屹东的观点,两个人一旦有个新想法,就会很兴奋地去排练尝试,乐在其中。
如今两个人已经整理出三十多首比较成熟的琴歌作品,并根据一定的主题整理。目前季节专题和红楼梦专题都在剧场做过演出推广。“我们希望很多年留下很多不同时期的资料和作品,等将来翻过来看,能够更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对两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习和继承,然后是发展和推广,顾永祥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学习和推广的过程中两个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新的碰撞,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琴歌。
本版稿件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刘臣君采写;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人物简介
顾永祥:华阳顾氏古琴艺术第五代传承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古琴学会副会长
姚屹东:著名青年男高音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