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分钟,一个小面团在崔桂涛手里由玫瑰花变成了小水壶。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 摄
她是市级非遗传承人、省艺术家协会会员,她捏的面塑能保证30年不变形、不腐败;她身患胆管癌却没有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带着自己的手艺,带着300多名姐妹、阿姨走出麻将馆,干起工艺品加工,产品远销海外,共同踏上小康路。
靠贝雕面塑作品申遗成功
她叫崔桂涛,锦州人,从小就跟父亲学捏泥人。后来,发现泥塑品容易干裂破损,崔桂涛便改练面塑。
“面塑可不只是用面,里边还有蜂蜜、甘油、防腐剂、糖、糯米等,水也不能用普通的水,还要把颜色打在里面……”崔桂涛做的面塑目前已经实现30年不变形、不腐败,“脏了还可以洗,用料环保无公害”。
崔桂涛最喜欢的面塑是关公像,这些年来她捏的关公像不下100个,小的几十厘米高,大的1米多高,有持刀站立的,还有跃马挥刀的,个个颜色鲜亮、栩栩如生。
16岁那年,崔桂涛又开始学贝雕,经常参加展览。凭着贝雕和面塑的手艺功底,崔桂涛办了一家工艺品加工厂,“不管是什么,只要有样子我就能做出来。”
后来,崔桂涛嫁到了本溪草河口,工艺品厂还留在锦州。
2014年,崔桂涛知道了申遗的事,就带着自己的面塑关公像和一件还没完成的贝雕“笔筒”找到了锦州市文化部门,“他们看了看也没吱声,我还以为他们不愿意搭理我。”
然而,不一会儿就有人来对她做了详细的问询了解,并告诉她可以来参展。后来,崔桂涛的面塑关公像和贝雕“笔筒”先后参加市、省和国家级“非遗”展览,被评为市级“非遗”作品,她本人也成了省文化艺术协会会员。
病痛挡不住 她要让手艺发挥更大作用
崔桂涛说,2013年的一天,她到市场买干调时看到一个妇女买木耳,“3块钱一两,她买两块钱的。”“我就想人家不能卖,这怎么称啊?可是摊主真卖给她了。”
崔桂涛就问那个妇女为啥只买两元钱的,“她说条件不好,平时根本就吃不起,是家里来人了才买。”
回家后,崔桂涛跟丈夫说起这件事,说想给困难户买点东西送去。丈夫说:“你要是真可怜她们,就把你那工艺品厂搬来就行了,带动她们一起干。”
而就在这一年,崔桂涛被发现患有胆管癌。“2013年9月12日做的手术,没告诉我,我还以为是胆囊炎,复查的时候医生说走了嘴,再加上我也在医院干过,就知道了。”
崔桂涛当时问丈夫“我还能活多长时间”,丈夫告诉她,“你能活多长时间,不看你是什么病,也不靠大夫水平高低,而是要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想不想活下去”。
崔桂涛想,是啊,我要帮那些姐妹们的愿望还没实现呢,我要更加好好地活着。于是,手术后化疗还没结束,她就张罗着把工艺品厂从锦州搬到了本溪草河口。
“第一年老累了,哭了老多回了。”崔桂涛说,订单有、货源有,可有的人宁可打麻将也不愿意来干活儿;有人来了,可因为不会干或是不认真,她一个个地教,做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合格,“订单都压到七八十万了,可就是赶不出来。”
没办法,崔桂涛把原来工艺品厂在锦州的负责人请来帮忙管理,新来的管理人员当即决定:谁干的活儿、送来的产品都标上是谁的,产品不合格就赔工赔料。这下子产品质量上来了,终于按时完成了订单。
崔桂涛说,因为产品都卖到国外,从发货验货到回款,大约需要两个月时间,每次她都是先把工资垫付给大家。尝到了甜头的姐妹们一传十、十传百,那些不爱来的也都来了。
看到大家高兴,崔桂涛也高兴,感觉身体也好了许多,“订单越多越兴奋,也不觉得累。”2017年,崔桂涛病情复发采取保守治疗,但一天也没耽误过工艺品厂的活。
麻将馆、歌厅都不开了 都来做工艺品
崔桂涛说,现在草河口及周边有300多名姐妹跟着她做工艺品,年纪最大的76岁,“平均一个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多的能达到一千五六百元,因为在家里也能干,有人回家加班,能挣2000多元。”
43岁的顾玲在工艺品厂干了3年,她丈夫在北京打工,自己原来就在家哄孩子,孩子没事她就闲呆着,“这活挺好,不耽误哄孩子,一天不累还能挣钱。”她说自己原来开个歌厅,倒是挣得多一些,可是太累了,还得熬夜。
62岁的张贵贤是社区主任介绍来的,“前些年在家带孩子、伺候老人,后来一天就是在家干呆着。这回好了,既能消磨时间,还能挣钱。”张贵贤说,崔桂涛这个人也好,“一点也不像别的老板只为自己挣钱,宁可都让俺们挣。”
67岁的王桂梅和崔桂涛认识时间最长,有十五六年了,王桂梅开了家麻将馆,崔桂涛也去玩过。有一次在市场上遇到,崔桂涛劝她别开麻将馆了,到自己这来干。
王桂梅说一开始丈夫还不让干,说那么大岁数了还干什么,自己也怕麻将瘾犯了耽误活儿,可是没想到干上后还真就“收住心了、不想玩了,起早贪黑、还加班呢,老头也支持了”。
草河口镇镇东社区党总支书记王鑫告诉记者,崔桂涛的工艺品厂可给社区省了不少心呢。就业增加了,妇女在一起闲扯闲玩的少了,挣了钱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闹矛盾的也少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