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走廊的虚拟实验探究区,学生正在做虚拟实验。本稿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徐月姣 摄
在李飞老师的VR创客课堂上,学生们各自头戴VR虚拟现实设备,微微转头就可感受360度沉浸式体验。
头戴VR虚拟现实设备遨游于浩瀚宇宙或非洲草原,探秘自然科学的奥秘;灵感突然到来,便可随时点开公共区域的电子屏幕,动手操作虚拟实验器具验证自己的猜想;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打开pad来场课前小测验,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大数据即刻给出分析,方便教师“以学定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逐渐改变着现代课堂教学的面貌和模式,别以为这些炫酷的高科技操作离现实的校园生活还很远,作为沈阳市信息化试点学校,第165中学进行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初中“泛在学习”环境建设实践已经有五年时间,上述极具未来感的数字化教学场景就是这所学校的日常。昨日,该学校向教育系统相关部门进行了试点成果汇报,这意味着,该校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将有望推广到沈阳越来越多的学校中。
VR、PAD、虚拟实验成为教学好帮手
在李飞老师的VR创客课堂上,学生们各自头戴VR虚拟现实设备,微微转头即可感受360度沉浸式体验。
“原来血液中的细胞是这样呀!”“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细胞很特别?”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随时根据所看到的景象进行提问、讨论、探究。
李飞老师介绍,VR技术和配套教学资源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课程资源涉及的领域广泛,自然科学和人文地理无所不包,学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口才。
另一间教室中,李锋宇老师的数学课已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课前小测验,学生们打开各自的pad一一完成做答。很快,测验结果的大数据分析也自动生成,李锋宇身后的电子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每道题的正确率。根据实测结果分析,老师就可以清晰掌握学生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在哪里,以及不同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这样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讲解,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微课”“云班”为学生“私人订制”学习内容
下课铃声响起,各楼层走廊一角的虚拟实验探究区热闹起来。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各电子屏幕前,有的点开系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视频观看起来,有的则在屏幕上选取了实验用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实验猜想。“刚才老师给我们做的实验我觉得还有另一种方法,” 学生曾子涵边说边做,旁边几个同学也盯着屏幕期待着实验结果。
165中学校长金至涛介绍,学校通过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创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泛在学习”的环境,也可以说是“无缝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教育资源库中获取到自己想要了解和探索内容,还可以动手操作,通过虚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丰富多样的资源和方便快捷的实验操作又会触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创造性思考。
根据“吃不饱”“跟不上”等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自主研发了数字化学案及微课、虚拟云班课程资源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课余时间在线上进行“私人订制”式的学习。
新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成“跨界达人”
数字化校园环境和“泛在式”学习环境的创设让更多的教育模式探索得以有效开展。比如在165中学就开设了一系列STEAM创客校本课程,自主研发了教材,并开发了明德APP、禁毒APP等,让学生以他们喜爱的动手实践、游戏闯关等形式进行任务探究式学习,既提升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实践本领。
以“自然科学实践与创新”这一STEAM创客课程为例,不仅课堂模式新颖,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杨智博原本是化学老师,但自打开设“自然科学实践与创新”课程后,他就变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全能型教师,因为每一章节的课程内容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学习、自主探究实验来完成一个实践创新任务,“现实生活中,各学科知识不是单一存在和应用的,需要多学科融会贯通。我们这个课程就是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跨界’,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各学科的新知识,灵活运用新知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徐月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