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人的中秋宴吃出家的味道

沈阳多福社区如何从“脏乱差”成为全国先进
辽沈晚报 2019年05月07日

多福社区举办丰收节。 多福社区供图

多福社区百家团聚迎中秋。 多福社区供图

多福社区百家团聚迎中秋。 多福社区供图

多福社区举办丰收节。 多福社区供图

30多年前,郭东辉第一次和母亲来到多福社区时,那儿还是一片大菜地。母亲告诉他,单位分的房子就在这儿;1989年,郭东辉和父母搬到多福社区,那时候的社区基本没人管理,每家每户的垃圾随手就往门外扔,小区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如今,郭东辉已经76岁了,身为多福诗社的社长,他的晚年生活充实而惬意。住了半辈子的多福社区也早已旧貌换新颜。因为小区建设良好,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学习型先进社区、辽宁省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等40余项荣誉。

“我在这儿生活了30多年,亲眼见证了多福社区的发展,真的天翻地覆啊。”说起多福社区从建成到现在这近40年的变化,郭东辉满是感慨。

一个没有垃圾桶的社区

开始发生巨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郭东辉第一次听说多福社区。“我父母在五金公司上班,他们单位分的房子是在多福社区。”郭东辉记得,有一天母亲非常高兴地要带他去看新房子,结果到了多福社区地段发现这儿还是一片大菜地。“那时候房子都没盖呢,这里全是五三乡农民的大白菜地”,郭东辉回忆。

1989年,房子终于建好了,郭东辉一家人搬入新房。房子在当时来说建得很不错,可是小区环境却不尽如人意。“那时候也没有垃圾桶啊,大家的生活垃圾装在袋里随手就扔到外面了。”郭东辉说,虽然也有保洁人员清理,但是居民多保洁少,小区环境真是非常差。“小区里臭气熏天,垃圾都堆在路面上,走路都费劲”,郭东辉回忆说。

2009年3月,沈河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投入800余万元对多福小区进行全方位改造。“首先就是硬件方面的改变,建设了下沉式的垃圾桶,保洁人员也增加了,小区环境变得非常整洁。”郭东辉看着小区环境越来越好,有感而发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多福人人人福多”,下联是“顺心事事事心顺”,横批是“多福顺心”。后来这幅对联也被悬挂在了小区“汇福门”前。

“迎福墙”上书写的“天下第一福”面积215平方米,为全国首创。福田广场的花坛设计成四个“福”字,从每个角度看,都能看到一个“福”字。“千福榜”由2010个家庭每家题写一个“福”字组成。园区内路灯下面悬挂的旗标上分别写着“和谐致福”“文明致福”等社区祈福规。“祈福石”则是特地从本溪选来的一块重达10吨的巨石,正面用100个小篆字体镌刻了形态各异的“福”字,背面刻着《福颂》。

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和完善,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八成居民是菜农

从拒绝参与社区活动到争做志愿者

除了小区的硬件环境,多福社区居民思想上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多福小区80%居民是原五三乡的菜农,对社区建设态度淡漠,以往召集居民大会非常困难。“最开始社区有什么活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我们社区工作人员还要挨家挨户作动员。但现在居民自发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成立了诗社,还有健身队、广场舞队,都非常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多福社区书记孟晓丹介绍。

“2009年以前我是不参加社区活动的,那时候社区也没啥活动。”2009年改造以后,看到身边环境一点一滴的变化,郭东辉就开始写诗。后来,街道领导建议成立多福诗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郭东辉任多福诗社社长。“一开始就4个人,发展到现在我们有40多位成员。”多福诗社成立后,每月坚持出版多福诗刊,到现在10年出版了80多期。“诗刊就贴在我们小区里,内容大都是我看到小区变化后的有感而发,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郭东辉解释。

退伍军人尚阳目前也是多福小区志愿者的骨干。“老年活动室就是我们居民自己在管理,每天打扫干净,供我们自己活动。”尚阳介绍。社区成立早期,小区里连个像样的活动室都没有。“冬天大家就挤在墙根底下晒太阳,夏天又挪到树荫下闲聊天。”小区改造以后,专门留出了一间房子作为活动室,由居民自己管理。

尚阳作为退伍军人,还召集小区其他十多名退伍军人成立退役军人梦之队。“我们就想发挥余热,为自己的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他们经常帮忙清理小区垃圾,帮助小区困难居民等。

2015年初,多福社区成立了义务巡逻队,共有队员50余人,平均年龄都在65岁以上。从周一到周五,大家自觉分为上下午两个小队进行巡逻。作为社区的安全员、居民的调解员、政策的宣传员和环境的维护员,巡逻志愿者们清理非法小招贴,劝阻张贴广告人员,宣传便民利民政策,进行邻里矛盾调解,摸排社区流动人口,劝阻不文明行为,维护院内治安环境。每次巡逻后,大家都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把未完成的工作叮嘱下一班去做。

“天女散花”、大吵大骂不见了 祈福规深入人心

多福社区在延续“特色福文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幸福大院建设之路,形成了和美之家、和睦单元、和气楼院、和谐社区的“四和”建设模式。

在打造“福”文化过程中,多福社区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创编了“祈福规”,也就是福文化规则。即“关爱致福、孝悌致福、慈善致福、勤劳致福、奉献致福、文明致福、健康致福、宽容致福、环保致福、平安致福”,把福文化更具体化、形象化地与每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还制作成标语旗悬挂在小区主广场和灯杆上,提示居民践行,规范行为,提升素质。

为了开展工作,社区在将其浓缩之后,落实成“祈福、增福、惜福、创福、颂福”的“五福临门”活动,将每一项社区工作内容渗入到“五福”中来,用这种居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社区工作。

过去居民乱扔垃圾、天女散花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在许多居民都能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卫生,居民文明程度同时也得到了提高。过去居民时常大吵大骂,邻里不和,对一些问题怨声载道;现在人们相互之间谈话唠嗑语气平和,对有些事情暂时解决不了也能给予理解,并帮助社区做协调工作。

关心社区事务的人多了,小区里管事的人多了,献计献策的人多了,社区干部与居民的距离更近了。“过去小区脏乱差,楼上楼下不认识,哪来的福?如今小区改造好了,活动多了,像个大家庭了,我们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福呀!”郭东辉笑着说。

一场600人参与的中秋盛宴 吃出了家的味道

每年中秋节都是多福社区居民最期待的,每家每户做好了饭菜,拿到小区和邻居们分享。这是他们坚持多年的传统。福路上热闹非凡:舞台上进行着歌舞、诗朗诵等精彩节目;台下的桌上摆着各类可口的菜肴,社区居民齐聚一堂。一直到去年,多福社区中秋百家宴活动已经进行了7年。

“去年的百家宴共有600余名居民参与,现场布置57桌,上面摆满的都是居民们自己做的菜,中秋家宴已经成了我们多福社区一个标志性的活动了。”社区书记孟晓丹介绍。

社区志愿者张文霞介绍,中秋节前两个月,她就在思考如何做最适合大家品尝的菜品。宴会当天,她更是早晨5点多就开始做菜,就是为了给大家送上好吃的菜肴。

7年来,从最初的20桌发展到近60桌,多福社区把“百家宴”办成了“千家宴”,数千名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举杯畅饮欢庆佳节,开创了全国之最。一人一道菜,尝遍了多福千家的幸福味;邻里围一桌,围住了中秋佳节的团圆情。

建“福文化”博物馆 社区文化景观上了邮票

多福社区还在沈河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筹建“福文化”博物馆。本着“展品更加源于百姓,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服务更加面向居民”的宗旨,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为“民俗文化的展示基地、创作基地、福文化产品研发基地和居民爱国、爱家的教育基地”。

根据这一定位,展厅共分为中国福文化传奇、多福社区的变迁、福文化的传承、多福社区活动掠影、居民摄影展、年画展等十大主题板块,共征集实物3大类、12小类,共计1000余件,图片2000余张,最古老的至今已有80余年,全部展品均来自社区居民。

在筹建过程中,居民们翻箱倒柜找出了最有时代气息的老物件,社区居民舒国增捐献的锤布石是展品中年代最久远的,已经有八十几年历史了。多福人希望用老物件对比现在和过去的生活,让居民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巨大变化,让大家懂福、惜福,

多福社区还将汇福门、迎福墙、祈福石、聚福亭、福田广场、千福榜等八大景观制作成了邮票,这种以社区文化景观为主题发行的社区邮票在全国尚属首次。

社区居民看到自家院子里的景观上了邮票,惊讶得不得了,“这不就是咱家窗口的千福榜吗?哎呀,都做成邮票了!”不少居民都表示太有纪念意义了,“这回我们多福社区可走出沈阳、走向全国了,邮票必须要整一套”, 居民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油然而生。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立足居民、发动居民、信任居民闯出了一条新路。”社区书记孟晓丹介绍。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