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以前,中国电影人和影迷纠结的是:本届奥斯卡华语片有没有份入围,他们从这里找存在感。而十年后,中国影迷已经不再对华语片是否有份竞争奥斯卡耿耿于怀了,因为中国电影片方,开始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到奥斯卡电影的制作核心。
中国式奥斯卡情结,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影迷的“奥斯卡心结”——从纠结入围到围观点评
中国电影的“冲奥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第五代导演的巅峰期,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都曾经提名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此后,是李安的崛起。在《喜宴》和《饮食男女》分别在1994年和1995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2001年,李安终于凭借《卧虎藏龙》捧回了奥斯卡小金人。这是到目前为止华语电影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因为《卧虎藏龙》的大放异彩,在此后的一些年里,“冲奥”成为华语电影的关键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张艺谋站在了“冲奥”最前线,但是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金陵十三钗》,随着张艺谋多次铩羽而归,中国影迷对奥斯卡的热切期盼也慢慢冷淡了。近年,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观众似乎更有自信,不再追求“奥斯卡”的肯定。公众对于奥斯卡的心态,也从原来的“耿耿于怀”变成了“快乐围观”。
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早年奥斯卡评奖后,影迷在网上辛苦找资源看“奥斯卡片”的状况相比,近年奥斯卡的各种入围影片,不少都在中国上映过了。拿今年举例,入围奥斯卡的《黑豹》《小偷家族》《蜘蛛侠:平行宇宙》等影片,早于去年就在国内公映过。因此在评奖上,中国影迷也开始有底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评奖也更有参与感。
奥斯卡电影的“中国票房”——从扑街到亿元俱乐部
变化的不只是中国影迷的“奥斯卡心”,还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在中国市场的境遇。早年,能够在中国亮相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还屈指可数,票房就更不用提了。带有商业色彩的奥斯卡影片票房稍微过得去,比如拿下8600万的《指环王:王者无敌》以及5400万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偏艺术类的奥斯卡影片就票房凄惨了:《国王的演讲》只有628万,《艺术家》只有417万,而这些影片和中国观众见面的时间,也往往都在颁奖之后很久了。
但是最近几年,奥斯卡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境遇发生了变化。2016年,《荒野猎人》在中国砍下了3.76亿票房;2017年,《爱乐之城》拿到了2.47亿票房;2018年,《水形物语》也拿下了过亿票房。甚至连《三块广告牌》这样毫无商业看点的奥斯卡电影,也能拿到超过6000万票房。奥斯卡电影在中国大银幕上开始有“钱途”了。
这种变化,不仅仅因为中国观众审美口味的成熟,背后也有中国资本的运作。包括《荒野猎人》以及今年获奖的《绿皮书》,都有中国“热钱”的进入,这也是为何这些电影能够符合中国观众“口味”并且第一时间在中国亮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