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原著小说: 比影片更宏大更浩瀚

辽沈晚报 2019年03月04日

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的《流浪地球》自今年春节档上映以来,口碑节节攀升,以逾43亿票房一马当先,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引发各方对于本土原创科幻文学的讨论。电影的成功不仅仅因为精美的特效和感人的剧情,更让观众看到了人类没有因面临绝境而自暴自弃,如钻石般珍贵的希望,给人以逆境重生的力量。

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领军人物”的刘慈欣的原著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小说最早发表于2000年的某期《科幻世界》杂志,同年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2008年正式出版;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一举摘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被业界评价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也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高度。

据《流浪地球》出版方介绍,原著小说只有两万多字,像是从一部长篇中摘录出的精彩段落。那么,电影与原著有何差别?是否忠于原著呢?这一直是观众和读者都很关心的话题。对此,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师杨子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比电影,其实我更喜欢原著。因为它更宏大更浩瀚,与此同时又比影片包含更丰富的细节,比如未来人们对爱情、亲情以及生活的态度。假如我是导演,我可能会保留原著最后的结局,也许这个结局比影片结局表现得悲观,但我觉得更有意义。因为流浪是一种孤独的困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具体说来,电影把小说复杂的科幻设定简化了,电影要符合电影的操作和电影的语法。换言之,文学和电影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就是,文学无论怎样改编成电影,都必须按照电影的方式来——设置一个终极目标,所有人为这个目标服务。恰如这部《流浪地球》,在讲述人类面对太阳系即将毁灭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过程中,许多人为了“绝地拯救”这个终极目标,做出了全力的尝试以及伟大的牺牲。

很多时候,文学的延展性和空间更大,而电影无论如何只能按照自己的路径去走,观众看电影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电影方式的叙事”,否则就会失去对电影的期待。

“小说比电影更悲凉一些,维度更大,地球面临的灾祸也更大,譬如地表产生的极寒、极热现象,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小陨石撞击地球表面等等,小说里都有,而电影只体现了极寒。尽管小说只有两万多字,但对故事场景的设定是极其复杂的。刘慈欣作为一名理工科出身的作者,作品给人感觉非常实际。我个人觉得《流浪地球》小说的题材很好,非常适合改编成长篇,但却写成了短篇,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比较急。里面有很多细节、场景都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原著里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实际的描述中试图体现一些诗意和散文性,但却被扑面而来的实际感冲淡了散文性的存在,因为它探讨的现实问题确实很多。”

电影一开始并没有详细描述地球如何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的五个阶段,而是直接从人类躲进地下,地球逃逸太阳系开始,直到电影结束时,才真正描述了原著中的“流浪地球”计划将要经历的那些阶段。“在《流浪地球》原著中,有不同于电影的另一种震撼,可以在书中看到,极端危机之下,人类对本身命运和人性的拷问。”

对于今年会否迎来本土原创科幻文学高潮的讨论,杨子博表示,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一样,本身就是小众的,在人类历史和文学历史上,小众的东西不太可能会大行其道,即便是阶段性地出现了,比如持续几个月、一年或者更久的时间,也不会在未来占主导地位。

“科幻作品让人们看到对未来的幻想,勾起了人们对探索和宏观之美的兴奋感,让人抱有期待、怀有憧憬、持有勇气。但无论是科幻小说也好,侦探小说也罢,就是针对一部分读者的,如果整个民族都狂热地崇拜、追求科学技术,而淡化了人文、法制、道德等其他方面对人类的影响,那并不是什么良好的心态和社会局面。小众的东西只要保持它原来的样子,针对一部分人长期去观察,才是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