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58岁保洁大叔 公租房里的慈善家 30年捐款20万

辽沈晚报 2018年12月16日

11月23日,赵永久刚手术出院一周,就去银行汇出捐款。

赵永久所获得的荣誉证书能铺满整张床。本组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张阿春 摄

近日,沈阳58岁的保洁大叔赵永久登上2018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推荐人物名单。投票页面上他身穿保洁服站在寒风中的照片显得异常朴素,然而这朴素的背后,却是30年来难得的坚持——几乎每个月都要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不惜卖掉唯一一套住房,去捐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困境儿童。

从30平方米的出租房搬到公租房,赵永久觉得很开心,原因是“省下来的200元租金又可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了”。他每一次捐出的金额并不多,截至目前,已累计捐款约20万元。

刚出院一周 拖病体去银行汇出捐款

58岁的赵永久个子不高,身体瘦削,额上皱纹深刻,几十年的保洁工作加重了他手上岁月的痕迹。他就是用这样一双手从每个月的收入里拿出三分之一,去帮助比他生活更困难的孩子们。

今年11月,赵永久因手术无法继续工作,没有了收入,全家生计只能依靠妻子的退休金和女儿的临时工作所得。11月23日,刚术后出院一周的赵永久从新闻中得知一个16岁的孩子急需医药费治病,他捂着疼痛的伤口去银行汇给对方200元钱。

从赵永久家到公交车站平时步行只需10分钟,那天他却走了接近1个小时,坐了40分钟的公交车到银行后,银行工作人员在汇款柜台前多次提醒他“小心骗局”。

赵永久一点也没犹豫,对劝他的工作人员说:“救孩子要紧”。把钱汇给了生病孩子的妈妈之后,他的心才安稳下来。

“我知道200元真的不多,因为现在没有收入,只能尽力帮一帮,这个孩子要去北京看病,我希望这些钱能让他离北京更近一点儿。”赵永久说。

赵永久每一笔捐款数目都不大,他的受捐对象很多都来自新闻媒体,看到哪一个孩子病了,哪一个孩子上不起学,他不允许自己坐视不管。

以前,赵永久还经常会亲自去医院送钱,甚至经常为了一个孩子跑去医院三四次,他会安慰孩子的家属,也经常能接到孩子家长打来的电话。“很多家长会告诉我说孩子病好了,听到这些,我能高兴好几天。”赵永久说到这些时禁不住笑了起来。

为资助贫困学生 卖掉家里唯一住房

赵永久在一沓汇款凭证中找到了11月23日那一张。这些收据和一摞荣誉证书被放在同一个塑料袋里。几十本证书里,年头最长的一本上写着“沈阳市青年志愿者标兵”,发证日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还是青年的赵永久如今已经58岁,去年年底,他荣获“辽宁好人”的称号。

所有的证书打开后,可以摆满一整张床。赵永久说,他平时很少拿出这些,留着它们只是为了能激励自己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

去年8月,赵永久一家人搬到一间5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虽然地点相对偏远,但居住条件改善了许多,相比从前30平方米的单间,这间公租房租金还便宜了接近200元。

在这个房间里,除了电视机、甩干机和微波炉和两个简易的塑料床头柜之外,再没有什么真正的属于他们。家具都是公租房配置的,要说还有什么资产的话,就只能算上停在客厅里的那辆电动车了。

赵永久在下岗之前,由于单位效益不好,收入一直不稳定。为了能持续的资助贫困学生,他在2006年决定卖掉家里的唯一一套房子,24万房款到现在基本全部花光。

“为了救济别人,把自己房子都卖了,图啥?”这个问题赵永久已经回答了很多遍。“啥也不图!”在赵永久看来,虽然自己过得并不富裕,但面对那些更困难的人,他应该帮上一把。

赵永久的妻子杨萍最开始并不理解他,甚至多次反对。直到赵永久把妻子和孩子一起带到了一个贫困山区,亲眼看到那里的孩子读不起书,甚至吃不好、穿不暖。杨萍的态度很快就转变了。

之后,他们全家人连续16次一起去贫困地区资助学生。赵永久的女儿赵文珠还多次在回到沈阳之后,把孩子们需要的文具、书籍发快递邮寄过去。

月收入只有两千元 拿出三分之一做慈善

自从今年11月没有收入以来,赵永久深感拮据,捐款的次数较从前少了一些。

在做手术前,赵永久曾在某个小商品批发城做保洁工作。在这之前一年多的时间,沈阳中街步行街有大约2000平方米地面的保洁由他负责。如果您常去中街,也许曾见过他。

当时,赵永久一天要干两份保洁的工作。上午的工作从早4点半做到10点,中午简单吃一口饭,从下午1点开始到中街上班。推着三轮车清扫步行街上的垃圾,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多。他每天打扫的垃圾要装满好几车,片区里的垃圾桶要掏上数百次。

靠辛苦和汗水,他一个月能赚2400元,几乎每个月,他都要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去捐款。

“我读书得少,15岁时,父亲因为工伤去世,我放弃学业接了父亲的班,所以一看到有孩子上不起学,我就心疼。”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赵永久痴迷做慈善的原因。赵永久回忆,母亲由于父亲突然去世内心上无法接受,精神出现了问题。无助的赵永久独自一个人面对生活时,接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暖气坏了,有人帮忙修;邻居们直接把饭端到他家去……别人困难时要帮忙,这颗种子从那时起已经种在了他的心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赵永久开始在社区里义务巡逻,坚持了18年之久,同时还帮忙照顾社区里8位孤寡老人和一位残疾人。

资助4年的孩子感恩塞给他500元

他又加了500元全捐到慈善总会

在赵永久的记忆中,他捐出的善款从最早的10元、20元,到现在的200元、400元,几乎很少有数额特别大的。

唯独在四川地震时,他一下捐出了3000元,另外一次就是一次捐出了一千元,他在捐款人一栏里留下了别人的名字。

这些年来,受赵永久资助的孩子数不胜数,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特意来沈阳看望他。

赵永久在2000年前后捐助过一个孩子长达4年,每个月捐助50元。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丹东工作,来沈阳多次寻找赵永久,最后终于在原来的单位找到了他。

赵永久留这个孩子在家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赵永久在枕头底下发现了孩子留下的500元钱。赵永久想把钱退回去,被对方拒绝了。

“一个孩子都能如此,我就更不能留着这个钱了。”赵永久自己又加了500元钱,把钱捐到了慈善总会。

赵永久记得,当时接待他的工作人员都很好奇,还开玩笑地问他:“老赵,你咋这次捐这么多钱?不吃饭啦?”赵永久却笑笑说:“不是我捐的,是一个孩子托我帮忙捐的。”

“我会一直做下去 做好事没有退休”

赵永久几年前开始准备了两个本子,一本记录自己的“支出”,一本记录自己的“收入”。“支出”记的是捐款去向,“收入”记的是被别人帮助的点滴。

赵永久在住院的时候,其间遇到过一次紧急情况,当时妻子没在身边,多亏几个年轻人及时发现,跑去通知了医生,算是救下自己一命;一位一直没留下全名的唐女士,到他家里看望他三次,还留下过1000元现金;在他住院期间,沈阳一个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去医院看望他多次,为他捐了2000元钱……这些,赵永久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

尽管“收入”的金额远远比不上“支出”,但每次打开这个本子,都会让他感觉到很多温暖和力量。至少在被别人质问“你自己温饱都不能解决,怎么还老想着去帮助别人”时,能化解一些内心突然泛起的矛盾。

“我不好的时候,有别人在帮助我,那我好些的时候,就要更努力地去帮助别人。”赵永久的论点一直十分朴素。

赵永久在手术之后,比以前更加瘦弱。他一边摸着身上手术伤口的位置一边跟妻子商量:“最多再休息一个月,我就去工作吧。”他担心,如果再不工作,一直没有工资可拿,也许“支出”的本子就没什么可写了。

赵永久最近刚刚有了微信,微信名叫做“永善”,取了他名字中间的“永”字和“善良”的善,这也是他自己的坚持。

今年58岁的他应该在后年退休,但他说:“我会一直做下去,做好事没有退休。”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张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