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点评本报暖心故事

辽沈晚报 2018年11月21日

武秀君

于春玲

报道为东北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指引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春玲

辽沈晚报推出“温暖2018·见证辽宁文明的力量”大型系列报道,用一幅幅生动美好的人文画卷展现出新时代辽宁崭新的社会风尚与道德风貌,以一件件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事例见证了辽宁人民乐于助人、重情重义的高尚品格,从一次次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义举中折射出老工业基地深厚的精神传统与道德积淀,积聚了正能量,发挥出“热辐射”,提升了心灵热度与情感温度,真正达到了“温暖人心”的良好社会效果。这些先进事例及其报道为积极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我省社会文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与价值指引。

在这些报道中,一些大学生也成为“温暖主角”。他们的事例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进一步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感受善的光辉,得到心灵的洗礼。通过这些宣传和报道,还会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学生积极效仿,可以加速爱心的传递,扩大温暖的辐射范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能对这些报道和宣传加以利用,与其有机融合,将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结合,切实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通过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大学生群体会将“温暖”再次传递给社会,进一步带动社会风气好转,促进社会环境优化。

构筑辽宁精神家园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辽宁社科院副院长 梁启东

101个暖心故事是辽宁城市文明的缩影,其浓缩的文明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作为社会形态的一种,本身就是营商环境。

辽沈晚报“温暖2018·见证辽宁文明的力量”大型系列报道,对向善、向上、向爱的风貌的宣传系列报道非常值得称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有助于打造投资的沃土、企业的乐园。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文明是经济的支撑,也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101个暖心故事,聚焦的都是小人物。身边的这些小人物、生活中的寻常小事,闪烁着道德的光芒、文明的光辉,折射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暖心故事的报道,体现着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东北振兴的新一轮改革中,我们应该提倡文明家庭、文明社会、文明校园、文明企业,弘扬道德模范、互爱奉献新风,对身边的人心怀感激、知恩图报、爱岗敬业、文明有礼,以此来对抗因为家庭不稳定、人际关系不稳定、社会欺诈等带来的负面情绪。对文明道德的呼唤与宣传,必将转化成人们的行为习惯,让真善美蔚然成风。

为辽宁人的大爱所震撼

武秀君

辽沈晚报“温暖2018”系列报道我没有看全,但是就我看到的这些,已经足以让人为辽宁人的善良淳朴、勇于担当和辽宁人的大爱所震撼:在沈阳,10岁男孩需要骨髓移植,2天时间好心人捐款100万元;在抚顺,女医生腰椎骨折,坚持蹲着上班;在本溪,72000瓶饮料滚落,路人帮忙捡回一瓶没丢;在葫芦岛,老夫妻被困“火屋”,俩90后小伙冲进火海救人……

我深深地被他、她和他们所感动,也为他、她和他们所骄傲,因为我们同饮一方水、同享一片天,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辽宁人。

辽宁,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从孟泰到雷锋,从方永刚到罗阳,这片热土一直在传承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或许,和这些名满天下的英雄相比,辽沈晚报“温暖2018”系列报道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平常人,他们的事迹也不那么突出,但他们正是辽宁人、辽宁精神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辽宁人的担当、辽宁人的大爱,才有了整个2018年我们所感受到的温暖。

感谢辽沈晚报能够把他们的事迹报道出来,能够让更多的人见识辽宁和辽宁人,也让这个社会更多一些正气和爱心。也希望辽沈晚报能够把这样的报道继续下去,让辽宁充满爱,让中国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