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了从底蕴出发
中央电视台辽宁记者站站长 裴奔
这不仅仅是辽沈晚报的101期关乎于这座城市的温情和善良的报道,这也不仅仅是辽沈晚报以几十万字讴歌着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向上的力量,而是秉持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作为辽宁地区的都市报媒体,辽沈晚报从来就秉承着新闻媒体应该坚守的社会责任,不断去发现和关注社会中的温暖故事,并且以报道的方式将这份正能量传递出去,让这座城市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让4300万辽宁人民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温暖,感受到积极向善的力量,感受到属于辽宁独有的侠肝义胆和绕骨柔情,这种只为社会责任坚守的坚持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可与回报。
尤其可贵的是,媒体能坚持做了101期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事情,这种为弘扬正能量坚守的一份责任心,就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通过这么多善良无私的沈阳人民的故事,我们也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辽宁的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了从底蕴出发。
越来越多温暖身边的小事纷纷绽放,一座城市的发展终究是要为了这个城市民众的福祉去考量,辽沈晚报的坚持也是在向这座城市的主人公们致敬!
在这里,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总能体验到城市文明的进步和营商环境的改善。
古道热肠一直是辽宁的传统
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 毕玉才
不到一年时间,挖掘出101篇文明暖心的报道,这是整个辽宁省文明的见证和道德的力量。其实“古道热肠”一直都是辽宁人的传统。
无论是天寒地冻中往返三次帮助车辆抛锚的好人杜晓东,还是在零下28℃的寒风中守候醉酒男子的热心人,他们都是善良的人。而善良就是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是这些普通人心中的这份善良和道德坚守,张扬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核心价值理念,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踏实、温暖。
前几天我去参加一个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活动,看到了一幅画,上面画着9位劳模,而这9位劳模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辽宁人。在沈阳铁西区,不仅有劳动公园,还有劳模大道、劳模浮雕墙。城市的公益广告宣传栏上也多是道德模范的影像,甚至在互联网上,人们也把最大的敬意献给身边那些好人……一座城,一城人,就在这种惺惺相惜的抚慰中、激励中、互动中,实现着从粗粝到纤细、从世俗到文明的演变。
也正是辽宁这种特质,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雷锋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在全国发扬光大,使它经久不衰。因为当记者的缘故,我曾经在辽宁各地采访。在寒冷的冬日,我曾在奉天街边店铺的电子显示屏上读到一段温暖人心的文字—— “可敬的环卫工人,天冷了,请你们进屋休息一下,喝杯热茶!”我多次感受到一座城市与一城好人之间的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