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辽图“镇馆之宝”级真品首次亮相 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唯一存世手稿《聊斋志异》展出 2023年04月10日 

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唯一存世手稿《聊斋志异》手稿、现存最早的宋刻本《抱朴子内篇》、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的资料性书籍《古今图书集成》……

四十余部传世古籍 ,讲述文化传承故事,让观众感受中华古籍的独特魅力。

4月8日,“继往开来 国韵书香——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在辽图启幕。展览上,《聊斋志异》等10部稀世古籍展出,是辽宁省图书馆“镇馆之宝”级真品首次集体亮相。

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

唯一存世手稿《聊斋志异》

辽宁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中心联合主办,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和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共同协办。

辽宁省图书馆从馆藏61万册古籍(12万册善本)中精心挑选出四十余部传世古籍亮相展览,向观众展现古籍之美。

在这次古籍展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以《聊斋志异》原件为首的十大古籍集体亮相。

《聊斋志异》手稿,是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唯一存世的手稿,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前手定。所谓手稿,即为蒲松龄本人所写。

众所周知,名人手稿具有很好的版本价值。全书页面字迹清秀流畅,并无修改涂抹,有用红色笔标注出的句读痕迹。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用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来反映现实问题。其所著《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创作历时四十余载,成稿于清·康熙年间。清·咸丰年间,蒲松龄七世孙蒲英灏携手稿从山东定居盛京(今沈阳)。时任盛京将军的依克唐阿曾借阅半部手稿,后佚失。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蒲家后人迁往辽宁铁岭,将剩余半部手稿一并带走。此后该手稿屡遭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官员的索求,均被蒲家后人回绝,将手稿藏在一间暗室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将这一历经磨难的海内孤本捐献,经鉴定,是极为珍贵的《聊斋志异》定稿本。

辽图所藏《抱朴子内篇》

为海内外现存最早宋刻本

辽宁省图书馆所藏《抱朴子内篇》是海内外现存最早的宋刻本。该书卷末有75字的“刻书牌记”,记录了刻书的时间、地点、所用底本和刻书者,以及金兵入侵后汴梁的刻书铺南迁等情况,为研究我国出版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作为道家重要经典,该书为东晋著名方士葛洪所撰。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葛洪出身士族,受道家、儒家影响甚深,处世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著书《抱朴子》内外二篇。《内篇》主讲修道成仙、炼丹养生之事;《外篇》则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其中《内篇》最为著名,其全面总结了晋以前道教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整理了之前的神仙方术,是一部在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抱朴子内篇》在中国科技史、哲学史上也有较大贡献,比如葛洪的书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书中记载的“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指的化学反应是: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葛洪还炼制出了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就当时的化学技术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还有这八部稀世古籍

惊艳亮相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作者刘勰是南朝梁时期大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此次展出的《刘子文心雕龙二卷注二卷》,明·杨慎、曹学佺等批点,明·梅庆生音注,明·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是目前所知明代套印色数最多者。

《诚斋四六发遣膏馥》,宋·淳祐八年(124年)余卓刻本,杨万里四六句诗文的传世孤本。该书采集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文章中的锦词秀句,编为四六骈文,名之“膏馥”。此书自宋代刊布以来,各家书目鲜有著录,堪称传世孤本。

宋·淳熙刻本《扬子法言》是汉代杨雄依据《论语》的体裁,以问答的形式编写的一部儒家著作,本次展出的是国内仅存的“五臣注本”。

《古今图书集成》,原系康熙皇三子胤祉奉康熙之命与侍读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也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的类书。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校勘的韩愈文集,是世间罕见的“临江军学刻本”。收录了韩愈诗、赋、散文等著作,文字准确,对后世韩愈文学、艺术、哲学成就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经明清藏书名家文徵明、王世懋、季振宜、朱筠等递藏,几经辗转入藏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朱熹所校《昌黎先生集》自宋代行世以来,流传极广,版本众多。此本为宋·绍定六年(1233)临江军学刻本,世间罕见。原书缺正集十五、十六两卷,这两卷恰藏于国家图书馆,合之可成全璧。

《孔门七十二贤像》为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由清代焦秉贞绘,包括孔子及其弟子门人73人,共68幅图。本次展出的是“扩编”的孔门弟子画像集。焦秉贞(生卒年不详)字尔正,山东济宁人。康熙时期,任钦天监五官正。曾受学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擅长画人物、楼阁,通晓测算。辽宁省图书馆所藏的《孔门七十二贤像》与其他的孔门七十二贤画像有着明显的不同,区别在于其收录了孔伋、孟珂二人。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我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由南宋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写而成,历时40多年,收集整理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共计北宋九朝的历史,编成总计1063卷的编年体史书。该书是我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目前传世的宋代刻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仅三部残卷。辽宁省图书馆珍藏的是最全本,记述宋太祖至宋英宗五朝的历史,原有108卷,后经过战乱,遗失两卷,目前在存106卷。

《新制仪象图》是记录中国古代观测天象仪器图像的大成之作。全书共117幅,清代南怀仁绘,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内府刻本。

多种方式提高观众观展体验

让读者全面接触和了解古籍

本次展览运用了先进的展览设备,声光电技术交织融合,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为观众讲好古籍故事。如布置了投影墙,以投影的方式再现了蒲松龄流连茶坊书肆,搜集奇闻异说作为创作素材的场景,使读者沉浸其中,体会蒲松龄的创作之趣;用触摸感应的方式与读者互动,读者可以触摸墙面的方式了解仪器的功能和历史;用视频向读者展示宋代的街景市象。同时,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古籍走进寻常百姓家,使读者能直观、立体、多角度接触和了解古籍。展览启幕当日设置了少儿古诗词朗诵、沙画表演、名家朗诵、雕版拓印和古籍修复的体验等活动环节。

此外,展览期间还将邀请文化历史学者围绕经典古籍开展专题讲座。结合本次展览中“七十二圣贤”画像及馆藏古籍中的经典篇章,组织读者进行现场书画教学,体验古籍中的笔墨情趣。辽图的古籍修复师们也将在现场展示古籍修复技艺,读者可近距离接触珍贵线装书,亲身体验雕版印刷术。非遗传承人将选取“七十二贤像”中人物,在活动现场教授读者面人制作技艺,让读者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