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春天的重逢 疫情隔不断爱与牵挂 2022年04月14日 

总有那个人,让我们一生牵挂,即使疫情也无法阻断爱她想她。

“你今天咋来了呢?我都多少天没看见你啦?”患病母亲对女儿的突然出现既惊又喜,禁不住泪水涌了出来。

女儿一边紧握住母亲的手,一边给母亲擦泪水,“妈,多日不见,我想你了!”

这短短的21天,对于母女俩来说却是人生中最漫长的时光,你挂着我、我念着你,藏在心中的爱此刻再无阻拦,她们四目相对,那思念的苦楚也全都烟消云散。

4月13日一大早,家住沈阳市大东区的刘女士按照相关规定,走出小区前往位于万泉街道的母亲家。

房门打开的一刹那,房内的父母顿时间惊呆了,几秒钟后才反应过来,“你咋来了呢?”

母亲张玉霞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天没见到女儿了,泪水夺眶而出,“我都多少天没看见你啦?”这简单的几个字,让女儿瞬间哽咽了。女儿搓着母亲的手,为其擦拭泪水,“我不是来了吗?”

这画面,像极了她自己儿时受委屈后,母亲安慰她的样子。

张玉霞今年76岁,与老伴居住在老式的两居室,前年因患脑血栓后便落下了后遗症,去年末,再次发病,几近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加上患有小脑萎缩,人变得有些木讷,有时甚至前一天吃的什么也记不清楚了。

女儿和儿子回家,是张玉霞最开心的时刻,她的记忆中,孩子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她这么久。

盼儿女回家,这20多天,是张玉霞的唯一期盼。儿子在沈北一所大学工作,做后勤,以往也都是每周末才能回家看望父母。这次疫情,他就提前给父母打好了预防针,学校的防控措施非常严,可能一两个月不能回家。

女儿原本雷打不动地每周回家四次,因为园区封闭变得无法预知。

刘女士称,几十年来都是母亲负责家务,父亲很少下厨房,只会做几个简单的菜,母亲病倒后,父亲担不起整个家务活,况且已经年逾八旬,“这两年多来,都是我在家做好菜送过来,每周四次,既保证父母饮食上的营养,同时也让父亲减轻负担,腾出时间更好地照顾母亲。”

3月21日,刘女士在小区封闭前送来了许多食品和蔬菜,“我的想法是让父亲去和我们一起住,但他们担心两代人生活不习惯,说什么也不答应。”

刘女士及父母家都处于防范区,后升级为管控区,居家办公期间,早晚各一个电话,了解父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父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视频,只能通过电话沟通,“妈妈状态不好,我只能和父亲通话,告诉他外面的情况。”

张玉霞称,老伴烹饪水平不高,“能把菜做熟,尽心尽力地照顾我,已经很难为他了。

习惯了女儿喊她“妈妈”,习惯了女儿绕膝时的笑脸,习惯了女儿烧菜的味道,见不到女儿,对张玉霞来说,空气是凝固的。

母女相隔仅几公里,正常情况下十多分钟的车程,刘女士告诉父母,“我们一起等隔板拆除的那天,第一件事必须是第一时间奔回娘家”。

刘女士充分利用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洗头、擦地,将需要换洗的衣物装进了洗衣机,“现在还提倡居家,等再过几天,我和哥哥一起推着父母到公园里转一转,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花草。”

父亲告诉女儿,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如此长时间的静止状态,“人类一定会战胜病毒,这一点毋庸置疑。还有志愿者,我没招呼他们,菜都给送到楼上来了,‘大白’们真辛苦!”

刘家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压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父亲工作时获奖的合影,另一张是全家40年前拍摄于北陵公园的照片,“从今往后,我还可以像往常那样,给妈包三鲜馅饺子,给父亲炖酸菜白肉,和他们一起变老。“刘女士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珍惜与父母之间的缘分和亲情。 辽沈晚报记者 金国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