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

耶律倍失去大辽皇位的历史真相 2020年08月13日 

在今天的北镇、义县等地区,流传着有关大辽让国皇帝耶律倍的种种传说,秀丽的医巫闾山中留下了显陵、望海台、道隐谷、高美人行宫等诸多与耶律倍有关的历史遗迹。耶律倍本是大辽太子,却惨遭母后与弟弟排斥,以致颠沛流离、客死他乡,令后人无限同情,人们对其母述律平(述律后)“牵于偏爱、妄授神器”之举十分不解,耶律倍文武双全、有才有德,为何如此命运多舛?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失位去国?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述律平反对耶律倍继位

并非文化理念不合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后,他的遗孀述律后扶立太祖的次子耶律德光继承皇位,原来太祖所立的皇太子耶律倍没能继位。由此,后世往往将“太子失位”事件的操盘手定为述律后,并对述律后为何选择次子德光而放弃同由己出的长子耶律倍进行了这样的解释: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太深,而述律后代表的一派契丹贵族力图保持契丹民族的草原文化,害怕耶律倍继位会使契丹迅速走向汉化,因而选择了比较勇武的次子耶律德光,并认为这一安排有违太祖本意。一言以蔽之,耶律倍的失位,是辽初保守势力固守本俗、排斥汉文化的直接结果。

对此,学者李文军的分析是:这种观点从深层次亦即两种文化对峙的角度来解释此事,无疑有一定道理。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解释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的发生,这种因果关系值得商榷,它需要一个比较具体的原因来作桥梁。同时必须注意,耶律倍的汉化在阿保机家族中并非孤例,耶律阿保机本人就精通汉语,他的弟弟迭剌、从侄耶律鲁不古和耶律突吕不都通汉语,后来还借助汉字和回鹘文创制了契丹文字,因此可以说这是家族性的文化特点。并且,最后被选定的继承人耶律德光也薰习汉风不少,他性格宽仁,擅长书法,继位后采取了很多效法中原的措施,还试图统一契丹和中原,述律后为此多次与他发生争执。故此,对于耶律倍的失位,文化解释并不能得出充分理由,还须从历史资料当中去细寻蛛丝马迹,发现变故发生的先兆,找出比较具体的解释。而只有这样的解释,才可以让耶律阿保机在此事中的角色大白于天下。

查阅历史文本可知,述律后对自己的长子耶律倍还是颇有母子之情的。当她得知辽太祖可能易储的信息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后(述律后)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册倍为东丹王。这说明她不愿看到二子并立、手足相残的惨剧发生,身为母亲的她,很想保护已处风暴漩涡的长子耶律倍。

耶律倍失位后,不甘屈辱,一度率亲信南逃,为边境守军所获,但出人意料的是,执法严厉的述律太后知道后并未给他任何责罚,一切如旧。可能她也理解,耶律倍失位,心里有愤懑之情是难免的,所以未作追究。耶律倍避难后唐时期,述律后与耶律倍常有书信往来,据《新五代史》记载,“述律尤思念突欲(耶律倍)。”说明母子之间的感情并未因皇位之争而彻底破裂,也间接暗示,所谓母子因文化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手中无兵权 难与母弟争

耶律倍贵为太子,在契丹朝廷内的威望却不高,最为短板的是,耶律倍虽也打过一些仗,为父皇出过一些高招,但军队中支持他的人不多,心腹寥寥。手无兵权,欲与掌控军队的实力派耶律德光争皇位,气势上就明显矮人一截。

《辽史》中是这样记载耶律德光的赫赫战功的:“天赞元年,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寻诏统六军南徇地。明年,下平州,获赵思温、张崇。回破箭笴(gǎn)山胡逊奚,诸部悉降。复以兵掠镇、定,所至皆坚壁不敢战。师次幽州,符存审拒于州南,纵兵邀击,大破之,擒裨将裴信等数十人。及从太祖破于厥里诸部,定河壖(ruán)党项,下山西诸镇,取回鹘单于城,东平渤海,破达卢古部,东西万里,所向皆有功。”

攻陷渤海国都忽汗城之役,虽是耶律倍出的主意,但具体落实者,却是他和耶律德光,功劳一人一半。不久,渤海人叛乱,出兵讨伐的不是耶律倍这个新封的东丹国君,反而是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连自己地盘的事都要靠弟弟派兵摆平,足见耶律倍这个太子是多么的弱势。

耶律倍连自己的弟弟都对付不了,就更别说挑战大权在握的母后述律平与其背后实力雄厚的外戚集团了。所以就出现了历史上戏剧的一幕,《辽史》载:“契丹述律后爱中子德光,欲立之,至西楼,命与突欲俱乘马立帐前,谓诸酋长曰:‘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酋长知其意,争执德光辔。跃曰:‘愿事元帅太子。’后曰:‘众之所欲,吾安敢违?’遂立之为天皇王。”

妻族势力弱 误了耶律倍前程

在这场大辽皇位的掰腕较量中,耶律倍之所以失势,其妻族实力的孱弱,也是他落败的一大内因。

辽王朝的权力核心层分帝族与后族两大块,历代大辽帝王的位置能否坐稳,后族的支持与否非同小可。关于耶律倍嫡妻的信息,《辽史》中竟无片言只语,这在重门第、重出身的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足可证明耶律倍的妻族并不显贵、实力平平。

而今,耶律倍曾生活过的今辽宁北镇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故事:耶律倍虽失去皇位,却收获了“爱情”,在风光秀丽的医巫闾山结识了一位“高美人”,她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渤海(国)人。据说,医巫闾山望海台下的西山遗址就是耶律倍与高美人当年两情相悦、谈诗论画的山间行宫。《辽史》等史书也暗示,这位高美人确实存在,还与耶律倍生育了一位王子:晋王耶律道隐。

爱情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美人或许给了落难的耶律倍心灵慰藉,但她的平凡出身给不了政坛中的耶律倍任何实际支持,她帮不了耶律倍的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耶律德光的妻族却门庭显赫,大权在握,在这场辽代的“比娘家大赛”中,耶律倍未战已败,双方形势高下立判。

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靖安皇后,叫萧温,是述律后(即淳钦皇后)弟萧室鲁之女,而萧室鲁的妻子则是辽太祖唯一的女儿——质古公主,这就是说,质古既是耶律德光的亲妹,又是耶律德光的丈母娘;述律后既是耶律德光的娘亲,又是耶律德光的姥姥;从耶律德光角度讲,萧温不仅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表妹与外甥女;从述律后的角度看,萧温不仅是她的儿媳妇,还是她的亲侄女与外孙女。这亲上加亲的关系,那是杠杠的!

耶律德光当上辽国兵马大元帅后,萧温被纳为妃子,她为耶律德光生个儿子叫耶律璟,即后来的辽穆宗。耶律德光登上皇位,萧温获封皇后自然也得偿所愿。

由此可知,耶律德光妻子萧温的背后家族,是连辽太祖和述律后都依赖和仰仗的辽朝外戚集团,对这股后族势力若不予足够重视,辽朝的政局稳定、耶律家族的未来兴盛,一切免谈!也就是说,不支持耶律德光上位,就等于跟皇后萧温的强大娘家翻脸摊牌,谁敢冒这个险?

在这场激烈的皇权角逐战中,耶律倍表面是皇储,名分高,实际却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在战斗。而耶律德光则依托能量非凡的妻族外戚势力一步登天,他登基后,立即封述律平的侄女萧温为皇后,并且在天显十年(935年)下诏:“皇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二帐并为国舅”,给足了后族面子与现实的丰厚回报。对这股连自己都敬畏三分的后族势力,耶律德光本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太后族大,如古柏根,不可移也。”

李存勖重创阿保机

耶律倍成了替罪羊

尽管耶律倍承继皇位存在种种先天不足,但他毕竟是太子,终归是大辽契丹国的合法接班人,想动他的位置并非易事,怎奈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对外战争的惨败,把耶律倍本来按部就班的继位进程骤然打断了!

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922年,是晋王李存勖即后来的后唐庄宗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间的抢地盘之战。这场大战,阿保机不仅损兵折将,连随其出征的四皇子牙里果都沦为俘虏,败退时“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人马无食,死者相属于道”(《资治通鉴·后梁纪六》),阿保机举手指天,叹道:“天未令我至此!”可见这个契丹强人内心的无奈与悲惶。

客观而言,阿保机输给李存勖并不丢人,李存勖是当时的战神级大咖,纵横天下、所向无敌,阿保机虽也能征善战,但较之李存勖,还是略逊一筹,更别说其子耶律倍了。

这场战争的起因与过程是这样的:中原五代的后梁时期,军阀李克用自唐末以来一直割据河东,称晋王,与后梁朱温父子常年交兵。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约为兄弟,相约一起攻梁,但后来阿保机却背盟转而谋求后梁封号,令李克用深以为恨。李克用去世前,将三支箭交予其子李存勖,让他灭梁、攻契丹、灭燕(幽州刘守光),报此三大家国之仇。公元921年十二月,河北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因为害怕不敌李存勖,遂派其子王郁投降契丹,引契丹进攻李存勖以减轻自己的压力。王郁向阿保机讲了河东的虚实,又献计献策愿为向导,阿保机为其言所动,胃口大开,决定大举兴兵南下。他派太子耶律倍和王郁为前锋,自己带着四皇子牙里果统领大军随后跟进,先破涿州,又围定州,晋王李存勖亲自带兵来救。两军交战,契丹大败,阿保机在风雪中逃归,一直向北退到易州。此役结束,后唐俘虏了契丹皇子牙里果,把阿保机赶到塞外去了。对刚刚建国的契丹人来说,此次惨败可谓前所未有,给平生自信的阿保机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

事后追责,阿保机想来想去,找了一个替罪羊,即太子耶律倍。但对耶律倍的惩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为阿保机自己是此战统帅,若惩罚耶律倍无异泄愤卸责,难免令朝野上下非议,自讨没趣。阿保机的做法是:在这次惨败后不过数月,封其次子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委以兵权,等于给大契丹国立了两位皇位接班人!

这种做法极易导致两虎相争,引发朝局震荡,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阿保机对此不是不明白,只不过输给李存勖那场大败,把他伤得太深太狠,使他对耶律倍的带兵能力、掌控局势的能力产生怀疑,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在自己的监控下,为二子提供对等平台,展开公平竞争,谁更出众,就把谁扶上契丹皇位。最后,他选择了次子耶律德光。

这在《辽史》的“述律后传记”中已说得比较清楚了:“初,太祖常谓太宗必兴我家。”后来,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辽世宗)起兵抗争,述律后对出面调停的重臣耶律屋质坦陈:“立嗣圣(耶律德光)者,太祖遗旨。”

阿保机突然离世

耶律倍失去唯一靠山

尽管阿保机有意替换太子,但就这样废掉耶律倍这位对自己忠心耿耿,且立过不少汗马功劳的皇长子,终究于心不忍,也怕因此引发难以把控的国家动荡,因此,阿保机总想给耶律倍一个妥善的安排,进一步讲,若阿保机在,假以时日,他改弦易辙,依旧让耶律倍正常接位,也未可知。孰料,在攻灭渤海国的回师途中,阿保机突然病发,一命呜呼,他的离世,令耶律倍失去了唯一的靠山,任何人他都指望不上了。

灭渤海国后,已打算易储的阿保机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事安排:册封耶律倍为东丹国王,许用天子冠服,让他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可算是对他以后不能继位所做的一点补偿吧。

对于自己在太祖归天后的不能继位,耶律倍早有预感。阿保机封耶律倍为东丹王之后,将要动身回京,临行前说了一句“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耶律倍“号泣而出”,反应很大,以耶律倍的聪明,肯定能明白父亲的心思。所以后来二弟耶律德光继位,他没有抗争,更没有搞一场“玄武门之变”那样的流血政变,而是采取了比较恬退隐忍的姿态。

但事态的发展,并未因耶律德光的继位与耶律倍的隐忍而宣告结束,因为辽太祖的旧部中有相当一批人坚持“立长不立幼”的嫡长子继位制,这股政治势力的存在,必然成为耶律德光执政后的重要阻碍。为此,力挺耶律德光、且掌控大权的述律后不惜高举屠刀,大开杀戒,大辽朝堂内一时人头滚落,血流成河。

据《新五代史》记载:“述律为人多智而忍,阿保机死,悉召从行大将等妻,谓曰:‘我今为寡妇矣,汝等岂宜有夫?’乃杀其大将百余人,曰:‘可往从先帝左右。’”有过者,多送木叶山杀于阿保机墓隧中,曰:“为我见先帝于地下。”

经过一番血腥杀戮,辽朝政局总算暂时稳定下来,阿保机所期待的二子各安其位、相安无事的政治生态,终成泡影。

出逃后唐事出有因

耶律羽之的致命拆台

辽太祖去世后,耶律倍奉诏回京吊孝,结果被母后述律平与弟弟耶律德光变相软禁,他自此再没回到自己的东丹封国,成了失去人身自由的监控对象。后来,他又被调往东平(今辽阳),到了那里,同样被严密看管,如同囚犯。他只得吟诗作画,寄情山水,以示自己无心皇位,远离权争,而内心之苦闷,难同外人述说。

北镇学者屈连志认为,最令耶律倍绝望的,是在他离开东丹国后,太后系的皇族重臣耶律羽之成为东丹国的实际统治者,此人建议辽太宗将渤海国都废弃,将渤海官民全部迁走,从今吉林、黑龙江迁至辽宁,以绝后患!辽太宗欣然应允,东丹国自此名存实亡。

这致命一击,使耶律倍重整旗鼓的最后机会丧失殆尽,只能出走,否则凶多吉少。第一次,他跑到边境,被拦了回来;第二次,借助外部力量,才从辽南乘船逃奔后唐。

离乡时分,抚今追昔悲从中来,耶律倍留下一首传世之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可谓字字带血,满满凄伤。

天意眷顾 耶律倍家族帝王辈出

学者李文军认为,事实上,被后世儒士渲染了过多悲情色彩的“太子失位”事件,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一场继承竞争的裁判结果,它当然不单是某个掌权者的“任性”使然,而有其制度上的原因。辽初的契丹统治者,既想仿效中原式的嫡长子继承制,又不想完全放弃契丹传统的世选制。前者的好处是继承人明确且唯一,可以避免争端,有利于皇帝家天下;后者的优点则在于一定范围内的公议推举,可以收到选贤任能之效。两者各自的优点则正好是另一方的缺点: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世选制则易启争端,想兼得其美而完全杜绝其弊是不可能的。面对这种状况,阿保机本人难免“纠结”,最终二子并封的处理,使辽代初年的政治继承制度保有一定的竞争性,而耶律倍则是这场还算公平的皇位竞争的失败者。

痛失皇位、客死他乡的耶律倍,一生命运悲惨,但有赖天意眷顾,他的儿孙都成了大辽皇帝,在辽代的九位皇帝中,耶律倍一系竟出了六位皇帝(世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人数竟占了压倒性的三分之二!结局如斯,此生落魄的耶律倍,或可含笑九泉了。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