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建基地种香菇 实现“从伸手要到自己造” 2020年05月28日 

营口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以前是贫困村,早年间,村里的贫困户平日里连口豆腐都不舍得吃,没钱看病买药更是家里最大的愁事。

辽渔集团成为黄丫口村的对口扶贫单位后,为村经济发展规划蓝图,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村里发展特色产业。

黄丫口村村民掘到了“第一桶金”。产业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也从村里的扶贫产业收益中分红。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在产业基地的劳动,实现了“从伸手要到自己造”的转变,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生活得更有尊严了”。

黄丫口村到底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的?让我们跟随辽渔集团派驻黄丫口村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仁平的“驻村手记”,一同回顾这段充满艰辛又让人振奋的历程吧。

黄丫口村

脱贫攻坚大事记

2017年5月,辽渔集团在黄丫口村投入的首批80米长的30栋高标准菌类种植大棚建成。

2018年,菌类种植销售额达到155万左右,纯利润达到十余万元。

2019年,菌类种植销售额达180余万,纯利润达到29万元,是前一年的二倍。产业发展态势向好。当年完成贫困户分红4.97万元。

2019年,产业基地的冷库建成并运行,存储量为100吨左右。

2019年,产业基地的烘干车间建成并正式运行,让采摘下来的新鲜香菇能够更好地保存起来,同时也增加了香菇产品的附加值。从2019年销售情况来看,其中有一半是干菇。

2019年末,村里通过菌类种植产业收入自筹资金又建了20栋大棚,目前产业基地的大棚达到了70栋。

2020年初,黄丫口村实行以贫困户为主的大棚生产承包制,有效解决劳动力阶段性短缺问题,也实现了老百姓利益最大化。目前,产业基地共有食用菌大棚69栋,900平菌棒加工车间1间、240平烘干车间1间和冷库1座,初步形成了从菌棒培育、食用菌种植到储藏加工一套完整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基地已销售收入达到337万元,利润46万元。

2020年,冷库和烘干车间计划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加菌类产品附加值。

第一书记手记

2019年

1月

“回娘家”为村里建产业基地筹资金

这个叫黄丫口的小山村有490多户村民,其中贫困户有146个。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留在村子里的都是老年人或身患疾病的人。

正式进村工作前,我就听集团派驻该村的第一批同事说过,刚开始时,村里的贫困户连口豆腐都不舍得吃,看病买药钱更是家里的头等难事。

辽渔集团第一阶段的帮扶工作为黄丫口村脱贫找到了方向,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作为集团派到这里的第二批干部,要做的就是继续带领全村走好脱贫致富之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了解到许多村民掌握着种植食用菌技术,个别村民也从事小规模的种植,同时市场需求量也不小。村里之所以没有通过菌类种植走向富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资金不足;二是组织不够,形成不了规模。

于是我开始着手从两个突出矛盾入手,一一解决问题。首先是资金,这方面真是特别感谢我的“娘家人”辽渔集团,为了帮扶黄丫口村脱贫致富,辽渔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在村里建设高标准菌类种植大棚以及购买加工设备等,并形成了产业扶贫基地。

大棚建成了,基础设施有了,谁来大棚里种植食用菌呢?

一开始,村民都没有积极性来产业基地干活。招工那几天可把我愁坏了。我们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帮人家干家务活拉近关系,再唠唠家常。

慢慢地,我们才从村民口中了解到,他们不愿意来基地主要是对这个新事物缺乏了解和信心,有顾虑。

摸清村民们的心理后,我和几名工作人员决定,开着车每天接送村民到基地来上工,我对村民说:“就当是闲暇时出来兜兜风,不想干也没事,觉得能干就赚点零花钱。”

首批来“尝鲜”的村民尝到了甜头,活儿不难,赚得也不少,就这样,村民们口碑相传,更多的人来基地干活了。现在老百姓都主动来找活,想多赚点儿。忙的时候,有村民干一天活就能赚到将近200元。

2019年

2月

为保护村集体利益义务完成13.5万菌棒倒棒

2019年是暖春,春节期间育菌大棚里菌棒就开始发酵,必须抓紧时间进行倒棒。但正赶上春节期间,村里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来干活,于是,我和村书记研究后决定,由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及中心户长共12人义务完成这13.5万菌棒的倒棒工作。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中午大家就在大棚内泡一碗方便面,吃完后接着干。

就这样,足足用了3天时间总算完成了这次的倒棒工作。

有人知道这事后问我为什么这么拼。我说:“我是来带着大家脱贫致富的,当然要尽职尽责,不能让村里的产业受到一点损失。”

但经历了这次的事后,也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虽然现在村民们来产业基地干活赚钱的热情很高,但真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突然需要大量人手倒棒,可大伙都在忙着过年、串门,用工短缺问题就会影响到正常生产。所以,必须想点办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2019年

12月

利润实现翻番今年还将扩大规模

香菇收获的季节是最让大伙兴奋和喜悦的。香菇刚“开伞”的时候是品质最好的,得赶紧摘下来拿去卖,要是晚摘那么几个小时,“伞”就长开裂了,卖不上好价钱。那些日子,早上5点多,我就和村民们到大棚里采摘,虽然每天都忙到后半夜,但收获的喜悦让我们不觉得累。

总体算下来,今年的销售额超过180万,其中纯利润是20余万,是上一年的两倍。这也坚定了大伙发展菌类种植产业的信心,因为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销售额明显增加主要得益于全产业链生产加工系统的完善,2019年,冷库和烘干车间正式运行,为香菇的保存和深加工提供了条件,这也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提升。

今年底,村里通过菌类种植产业收入自筹资金又建了20栋大棚,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对于今年出现的人工阶段性短缺影响产品生产的问题,我们也想好了对策,实行以贫困户为主的大棚生产承包制,主要承包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贫困户增收,也让用工管理更加有效。当然,在技术指导和采购、销售、保存、加工等环节上,产业基地会统一安排协调,保障村民的最大利益。

2020年,村里还计划建设一个集暖棚采摘、儿童乐园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实现食用菌种植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推动黄丫口3A级景区进一步升级,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黄丫口村观光旅游。

将来,我们产业扶贫基地将进行滚动式发展,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将惠及黄丫口村全体村民,以此带动全村的贫困户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村里老乡说:

书记跑市场比价忙到半夜

自从村里有了食用菌产业基地,班显柱大爷就又觉得生活有了奔头,人也越来越精神了。

作为第一书记,张仁平最关注的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大多是年纪大或有病在身的,重活干不动,张仁平就专门给他们安排相对不那么累的活干。

“我们打心底里希望能凭自己劳动赚钱,早点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现在村里有了产业基地,这让我们离实现愿望更近了。”班大爷说。

从食用菌的生产、采摘到销售,每一个环节张仁平都参与其中,为的就是把扶贫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让班大爷印象最深的是,去年香菇销售的时候,张书记亲自跟车跑市场,为了让香菇能卖上好价钱,他跑了好几个市场比价,经常忙到深夜。这样辛苦就是为了帮村民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张仁平不光想着产业发展的事,老百姓个人家的事他也时刻关注,并记挂在心里。时间长了,村民们都感受到,这位外来的书记心里装的都是大伙,是真正来为老百姓干实事的。

所以,现在村民们谁有啥心里话都愿意跟张书记唠唠,有难事也想着找张书记帮忙。张书记要是有啥工作设想和计划,村民们也都乐意跟着张书记一起干。

“跟着张书记干,咱的生活肯定越来越富裕!”村民们这样说。

辽沈晚报记者 徐月姣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