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赏灯经济”照亮中国年 2020年01月19日 

天上一轮月,地上万盏灯。沿袭千年的花灯依然是农历新年的重头戏——花灯亮起,年味儿扑面而来。

七十多米长的“东方瓷龙”、十几米高的“金鼠”……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银川花博园里,百组大型花灯点亮夜幕。“小时候老家过年办灯会,我都抢着去。今晚能看到这么多精致的花灯,这张门票买得值。”一位恰巧来银川谈生意的山东游客说。

花灯又称彩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而近年来,出于环保原因,中国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花灯承载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年味寄托,“赏灯经济”也因此日益兴盛。

曾在江苏、山西等地承办多次大型灯展的金俊是此次银川花博园灯展负责人。为增添年味,他还特意在花博园内设置了“非遗”展演、年货大集、特色美食街等,让市民在与家人团聚之余享受花灯之夜,“吃、喝、玩、乐”过大年。

据他介绍,自跨年夜灯展开幕以来,灯展已吸引6.5万余人次,初步估算门票收入超过百万元。“这还不是最‘燃’的,依往年经验,大年初二之后和元宵节期间,赏灯的游客会更多,后期收入会更加可观。”他说。

除门票等直接收入外,庞大的赏灯需求还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美工打样镀色、钳工放样定型、焊工固定灯架、裱糊工裱糊彩绸、电工串灯引线……据了解,在素有“中国彩灯之乡”“南国灯城”之称的四川省自贡市,制灯已成当地数万人参与的文创产业。

银川市花博园的花灯就是由300多名自贡制灯人忙碌了月余搭建起来的,已在彩灯行业做了近15年灯组设计的王燕君也在其中。

“有花灯才有年味。春节前后两个月最忙,但能挣上钱,最普通的搭灯工人这段时间都能挣两三万元。”她补充说,作为自贡名片的彩灯是不少当地人的“饭碗”,一家人“组团”出门制灯挣钱已成常态。

而一些原本并非传统制灯区域的人也努力搭乘“赏灯经济”这趟“列车”,实现脱贫奔小康。

在距银川市500多公里外的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冶家村扶贫车间,20多名村民正忙着赶制除夕夜县城要用的6组大型花灯。车间负责人冶三成说,以前车间做过形态各异的稻草人、公园绿雕、轮胎造型等,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电工、焊工和钳工,去年净赚10多万元,今年“巧手”们又瞄准了彩灯产业。

40岁的建档立卡户丁秀江是一名钳工兼焊工,虽只做了两个月“制灯人”,但做起造型却有模有样。一根铁丝、一个钳子、一把焊枪,电火花刺啦声中,他面前一个“金元宝”灯架已经成型。“我算了下,交工后能挣1万多元。花灯一亮,城里人过个喜庆年,家里也能过个富足年。”他说。

除专职制灯人外,越来越火的“赏灯经济”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制灯材料产业链。以花博园彩灯为例,其原材料既有江浙一带的丝绸缎带、四川自贡的特制灯具,也有宁夏本地的钢筋铁丝……

王燕君最得意的“东方瓷龙”则是由来自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的上万件青花瓷具捆扎而成。“龙象征吉祥,瓷盘做龙鳞,瓷杯瓷勺做龙尾龙须,都很考究。彩灯是个‘朝阳’产业,在哪儿做都不愁原材料。”王燕君说。

而伴随着中国人走遍世界的步伐,花灯,正在越来越多的异国他乡,点亮中国年。 据新华社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