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八部门主要负责人回应民生关切 2020年01月15日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胡涛

治气逐日保达标 治水每月抓督考

2019年,把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城镇污水厂达标排放等专项执法行动,推动解决了390余个影响水质改善的突出问题。全省河流优良水质断面53个,占比61.6%,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辽河流域由中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干流消灭劣五类,实现了辽河治理一年初见成效的工作目标;河海统筹治理效果显现,渤海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5.16%;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优良比例达到94.44%,均优于年度考核目标。

以应对重污染天气为重点,控煤、治企、控车船、降尘、控秸秆。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278兆瓦。淘汰燃煤锅炉414台,累计淘汰1.8万余台。在年初以来多次不利气象条件下,全省PM2.5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达标天数比例80.7%,均优于“十三五”国家考核目标。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通过国家审查,完成4799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开展修复和风险管控工作。

以生态示范创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盘锦市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试点,盘锦市盘山县和双台子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称号,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0年,在治气方面,逐日保达标。以重污染天气应对为关键,完善应急管理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减排削峰”;以碳排放为抓手、以沈阳为试点,强化源头管控,巩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在治水方面,每月抓督考。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紧盯超标断面,落实市县主要领导包保责任,实施一点一策,开展“全面消劣”专项行动; 以辽河流域为重点,探索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单元,采取差异化标准、市场化方式进行治理,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轶赢

建设“数字政府” 加快推进“一网通办”

2019年,全省上下以“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为目标,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各项改革任务深入落实,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释放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展红利。

修订了全国第一部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省政府令形式出台了全国首个《推进“最多跑一次”规定》,出台了《辽宁省企业权益保护条例》《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诚信政府建设的决定》等系列规章文件。

梳理出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无收费、无处罚;取消、下放、调整省级行政许可事项101项,向沈抚新区行政赋权169项;按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的要求,优化审批流程,平均减少材料17%,减少时限40%,减少跑动次数28%。

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一张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公共服务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省、市、县三级各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八类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改革,各市县基本实现办证“最多跑一次”;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106项“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2019年1月2日,我省全面开通了8890综合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年来,8890省、市平台累计受理企业和群众诉求问题278.1万件,办结反馈270.1万件,办结率97%。

2020年,全省将持续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以国家和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轴主线,逐条逐项读懂吃透、落实到位,实现《条例》贯彻的系统化、项目化、工程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能够跨行业、跨部门、跨事项办理,让省、市、县全面高频事项具备实现“最多跑一次”条件。

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实现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应上尽上”,“辽事通”APP可办事项达到1000项以上,实际网上办件数量比去年翻一番;同时,将线上服务事项向社区、银行网点等基层延伸,实现百姓事情“身边办”“就近办”。

提升政府服务质量。深入推动项目管家作用发挥,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及时服务、精准服务;完善8890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提高群众诉求满意率,真正树立“拨拨就灵”的品牌形象。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宋良伟

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解决疑难重症患者北、上、广就医 “看病难”

为有效缓解县域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9年,针对“基层不强”这一突出短板,省政府创造性提出“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目前,已经在18个县开展了县域综合改革试点,24家县级医院、20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组建24个县域医共体,通过医共体牵头医院帮扶,带动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升。今年,将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在所有县全面实施“大病不出县”行动计划,全面推开县域综合医改,持续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此外,我省还在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由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匮乏、区域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疑难重症患者到北、上、广就医,造成区域性的“看病难”。

通过加强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措施,对标国内一流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医院、团队和平台。首先瞄准肿瘤这一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推动国家癌症中心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依托,共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2019年9月,省政府又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署了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协议,进一步确立了我省在东北区域作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核心地位,并得到了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批国家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准入许可,我省成为东北三省唯一具备质子放射治疗肿瘤中心建设资质的省份。

今年,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建设好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盛京医院为核心的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另一方面,我们将力争在癌症、心血管、创伤、口腔等专科领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工作中取得突破,努力在我省建成一批专科品牌优势明显、跨区域提供诊疗服务的高水平医院集群,形成一批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作平台和专科联盟,带动全省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郭善瑞

2020年确保剩余1.42万贫困人口脱贫

去年,我省高质量地实现13.25万人脱贫、128个贫困村销号、5个省级贫困县摘帽。至此,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之初的126万人减少到去年年底的1.4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下降到0.06%,179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5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共排查解决了7.4万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针对我省在产业、就业、医疗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出台了3个政策性文件,着力解决这些领域的难题。在产业扶贫上,落实资金17.8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211个,惠及贫困人口近63万人。在就业扶贫上,除了搞好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之外,还通过事业单位或国企等招聘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4106人,通过村里的保洁员、护林员、草管员等公益岗位招聘贫困人员700余人,帮助这些贫困家庭实现了稳定脱贫。在医疗扶贫上,除实施大病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之外,省里还拿出1.8亿元建立医疗补充保险制度,完成理赔1.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49万人次,切实解决了患病贫困家庭就医用药的实际困难。在兜底扶贫上,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均5073元,持续高于脱贫标准,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24.9万人享受低保扶持,全省76.6万符合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应保尽保。

2020年,我省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完成剩余的1.42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不折不扣打好歼灭战;针对21万人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已脱贫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返贫的风险问题,做好有效帮扶和精准帮扶,巩固脱贫成果;通过强化培训,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能力;通过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加强动态跟踪,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确保稳定脱贫、持续脱贫。

辽沈晚报记者 董丽娜 本版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