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辽西北“新农人” 育苗护荒山 创新结硕果 带动800名农民就业 2019年11月26日 

创业·人物

从普通岗位投身于荒漠化治理,将荒山变废为宝打造成“宝山”。

王军与团队用七年多时间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以桑树良种选育,在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白音花村的一处荒山进行种养殖一体化、桑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在确保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生态循环绿色大产业。

与大学同学聊出绿化新思路

2013年,王军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在一次与留校工作的同学张群聊天,在此过程中,王军得知辽西北正在进行沙漠化治理工作,王军和张群都出身于农民家庭,又都学习农科,两人借此机遇又有了研究的新课题,“一起投身造林治理荒漠化”,用所学知识回馈大山。

辽西北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较少,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由于水资源缺乏等原因,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都有十分敏感的响应。

在实地考察中,王军和张群发现,此前造林所用树苗多为樟子松,当地沙土比较松,再加之多年遇到暖冬,树苗容易出现“早衰”情况,当地降雨量较少,导致树苗成活率也在降低,经济效益不高,“如果能将实施造林同时还能提高经济效益,那岂不是更好吗?”王军和张群一拍即合,“从无到有”要付出诸多辛劳。那时起,王军每周都从沈阳坐着大客去彰武实地看看,两人利用每周末进行试验考察,两人认为在当地培育小浆果类或许能有不同凡响。于是,两人先是选了当地的野生浆果品种,同时与山东、陕西等地品种进行植物组培。组培这种能让植物“立体生长”的方式,在荒漠化治理中是增效的最佳方式之一。

选苗后,经过三年多的精心培育和试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14年响应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大决策,王军等人成立了彰武绿阳苗木工程有限公司。

与母校沈阳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以桑树良种选育,种养殖一体化、桑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在确保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生态循环绿色大产业。

选育了适合辽宁地区尤其是辽西北风沙区栽培的耐寒、抗旱、抗风沙侵袭、果品成熟早、含糖量高、产量高的优良果桑品种。经过几年的栽培推广,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打破了果桑在寒旱区域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实现果桑苗木在寒旱区域的规模生产,为寒旱区域果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破技术瓶颈 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创收

虽然辽宁地区已有多年的桑树栽培历史,但主要都是叶桑,并没有专门的果桑品种,目前栽植的品种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筛选出适合本区域种植的果桑品种,是发展区域果桑种植业的关键。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基础,王军团队通过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专门的桑树种质资源圃。在资源圃内保存了南至云南,北到黑龙江的不同产地桑树资源104份,同时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东北不同区域的野生果桑资源23份。所收集的桑树资源包含桑属植物6种5个变种。

经过近500多次实地研究试验,新苗打破了果桑在寒旱区域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实现果桑苗木在寒旱区域的规模生产,使袋接桑苗在寒旱区域的成苗率从10%-30%,提高到80%以上,为寒旱区域果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育苗实践中,制定了桑树苗木标准化生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在彰武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建设了标准化的果桑采穗圃40亩、种苗繁育基地170亩,实现生产嫁接果桑苗300万株/年;在阿尔乡镇白音花农场建立40亩桑树种子园,进入丰产期后年可产种子1000kg,提供的种子可生产实生苗1000万株/年,为果桑苗木生产提供优质砧木。

王军介绍,目前团队在辽西北及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露地育苗面积400亩,其中自有面积250亩,通过带动合作社、农户合作育苗面积150亩。随着桑树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产品研发摆在了首要位置。通过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桑枝叶青贮饲料、桑叶茶、果干、果酒等系列产品,同时带动当地800名农民参与就业。

目前,王军团队负责区域年产树莓、桑树等小浆果苗木220万株,桑树栽植实现了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统一发展的工作目标;实现了提高农业产出的经济附加值、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发展规划;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同发展模式。

未来继续与院校合作 做深加工产品

近年来,王军曾获过多个荣誉,2016年参与的北方蓝莓栽培技术推广获沈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农村科技推广奖三等奖。

参与的育苗专用日光温室设施及节能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参与的寒富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辽宁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参与的以幼种苗作为外植体供体的黑果枸杞离体快速繁殖方法获辽宁林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发的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参与的“小浆果病虫害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8年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9月23日,在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11所高校携手新电商平台拼多多等共同发起首届“新农人奖颁奖典礼暨新农人论坛”活动,王军荣获“新农人”奖。

王军表示,“今天所取得的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感谢母校和校友们的支持,未来要与大专院校合作,在品种地区适应性、不同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和深加工当面要加大研究力度,通过降低苗木投入、提高产量和研发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小浆果产业。”

对话

“我们继续努力,打破传统种植模式”

记者:这么多年投身荒漠化治理工作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军: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有幸能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到家乡荒漠化治理工作。看到家长的天蓝了,山清了,水美了,父老乡亲腰包变鼓了,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农业项目见效慢,回报周期长,很多项目没有投产就宣告失败了,几年里通过努力选育了适合北方沙区栽植的小浆果品种,也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看着一株株小苗茁壮成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记者: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和团队遇到艰辛也不怕,依然坚持?

王军:因为出生在农村,从小接触的就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景象。所以高考志愿选择的全是农业院校,毕业后一直在农村生产一线工作。每当用专业知识解决了农民遇到的生产难题都会很高兴。只要筛选的品种能够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帮助,我们将继续努力,打破传统种植模式,通过技术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月宏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