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

铁岭龙首山 风光佳美聚名流 2019年05月27日 

龙首山,是铁岭地区的一座名山。它不仅春夏秋冬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而且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有内涵的山:大明总兵李成梁修造佛塔,康熙皇帝登临赋诗,高鹗、魏燮均等名士的诗词四方传唱,少年周恩来于此立宏愿: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高鹗笔下的龙首山

铁岭龙首山,位于铁岭城东二里,东枕柴河,西窥城廓,横贯银州南北,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3公里,最高峰海拔156米。此山龙头龙首分镇二塔(秀峰塔与驻跸塔),罩住一方风水。一年四季,山中风景殊异。十里之行,或林木阴翳,或繁花铺陈,才见青城之秀,又遇黄山之美。

春末夏初,空山新雨,山中世界被粉红的樱花(民间称之“小桃红”)、嫩白的栀子花点缀得生机勃勃,团团香气扑鼻,身入画境,凡尘之忧俱忘。

山中鸟雀悠闲来去,松鼠花猫亦不避人。山无车马之喧,暴走呼者匿踪,行如涓流之溪,心怀禅意入定,天地万物因自善而琴瑟相合,连落花残红,路人都绕行不踩,落红无踏,风情尤美。

无怪《红楼梦》后四十回补续者、铁岭人高鹗这样赞美自己的家乡,赞美天造地设的龙首山: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中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捂得光阴自在禅。

康熙帝东巡登临龙首山

翻阅龙首山的历史可知,这座铁岭名山曾留下不少历史人物的足迹,如李成梁。立于龙首山南部陡峭山峰上的青砖结构的九级空心八角密檐式佛塔,便是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于万历年间始建的,原名无考。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时期回归。

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时代背景下,他镇守辽东三十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前所未有。

万历初期,李成梁率部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nǔ)、杨吉砮。不过,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复职,已是76岁高龄,又为大明王朝镇守辽东十余年,保一方平安。

龙首山这座由李成梁所建的古塔,在清代改名驻跸塔,塔名为康熙皇帝所赐。康熙在位期间,曾三次东巡,期间,两次驻跸铁岭,均驾临龙首山。

特别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帝内心欢喜,决定再次东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起驾动身,前往盛京祭陵,三位后妃并皇太子胤礽,一行约7万人一同前往。此次东巡,康熙志得意满、神清气朗,带着满满成就感回到老家辽宁,途经铁岭龙首山。

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载,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1682年5月20日)在盛京围场狩猎时,“上行围射殪(yì,杀死)一虎,驻跸威远堡”。地方百官闻讯赶来,云集铁岭威远堡,迎驾盛况空前。开原知县周志焕亲临现场,带领百官列队朝贺,并作诗盛赞皇帝的銮驾,规模盛大,宏伟壮观,气派万千。

康熙一时龙颜大悦,登上龙首山,眼望故土大好河山,感戴先人创业之功,情动于衷,诗意勃发,遂题诗一首,名为《铁岭》:雨馀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洲近远,骥鸣广陌西东。自此后,这座古塔便易名为驻跸塔,塔旁附建驻跸亭,山下院落即是当年康熙的驻跸之所。

康熙途经铁岭城,进北门,出南门,突然大雨倾盆,为避雨,皇帝的銮驾,就近躲进了龙首山下的果园住户马文通家。马文通恰巧在不久前,新盖完三间房子,迎接皇上到此避雨,马文通的喜悦心情,无以言表。临行前,康熙赏赐给马文通家十两白银,为纪念此事,当地官府后在龙首山修建了赏银亭。

此事于铁岭的民间传说中,则存在另一有趣版本:称康熙微服私访,在铁岭龙首山旁的小店喝了一碗美味的“于记酸汤子”,食罢结账,却发现未带银两。老板厚道,连称“喝碗汤算什么,客官常来就好!”但康熙坚持让老板到铁岭城取钱。次日见面时,老板方知此人竟是康熙皇帝,大惊之下,连忙跪倒大呼“万岁”。

为酬报这碗酸汤,康熙竟给了老板一百两银子,这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家的全部家资!康熙这么做,不仅为回馈酸汤美味,更是欲借此表彰老板的厚道,弘扬家乡人的朴实善良,这便是“人生诚信第一美,康熙赏银铁岭城”传说的始末由来。

日俄曾血战龙首山

很难想象,而今山水如画的铁岭龙首山,一百多年前,曾是炮火连天、血雨腥风的日俄战场。龙首山,见证了一段令国人不堪回首的中华耻辱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轰开,中国的领土成了他们争夺和瓜分的对象。日本为了从俄国手中抢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于1904年2月8日午夜对俄国不宣而战,突然以舰炮轰击了旅顺口,重创了俄国舰队,战争就此爆发。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无力也不敢加以制止,颁布“上谕”曰:“现在日俄两国失和交兵,朝廷念彼此均系友邦,中国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要求国人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不介入,任其把中国领土开辟成战场。

日本从国内调来大批军队组成了“满洲军”,下辖一、二、三、四军及鸭绿江军,由大山岩任元帅统一指挥。几个月后,日军占领了旅顺,接着一路向北,步步紧逼,从海城、辽阳、抚顺,一直打到沈阳,俄国军队是节节败退。1905年2月,日俄开始了自占领旅顺口以后最大的一次战役:奉天大会战。3月10日,日军以伤亡7万人的代价占领沈阳。紧接着,战火燃烧到了辽北,3月14日,日军逼近了铁岭。

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国人就在被称作铁岭“东南高地”的帽山、龙首山上开始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据1904年第十一期《东方杂志》“俄国防务汇志”栏中报道:1904年“八月初十奉天函退至铁岭之俄军现正赶造炮台其南方十二里之毛山炮台业经工竣安置大炮并于台前开凿堑壕其西南七里之马蓬沟亦已建筑炮台并经营堑壕等防御事”“又奉天函俄军近于铁岭东南四里之处开凿深沟长约八里深约五尺并于附近开掘陷阱甚多中竖尖锐铁钉其东南东北两面均建有炮台”“二十九日营口函俄军前于铁岭之南山依山修筑炮台若干座近又添筑三十余座间多不修堡垒仅依山石以为炮台山前深掘堑壕十数条皆环绕”。

1905年3月15日凌晨五时四十分,日军步兵第十一联队长菊地大佐命令部队向铁岭张家楼子进攻,与俄军激烈交火。当时,俄军西伯利亚第二军团的四万人在据铁岭以南约二三十里的营盘、张家楼子、树芽屯、茨榆台、顾官屯、范河站地区构筑工事(“据凡河以御之”),抵抗日军。

龙首山上的三十门重炮和大莲花村的八门大炮连续不断地向日军轰击。同时,日军炮兵也从茨榆台向龙首山和大莲花猛射,硝烟四起,火光冲天,铁岭古城里清晰听到炮声隆隆,日俄炮战从晚上六时一直对打到七时二十分方止。龙首山之战,日俄双方苦战一天,甚至发生肉搏战,俄军伤亡惨重,日军也死伤了一千三百人。

此时,俄军已无斗志,天将黑时,俄军将柴河铁桥爆破,焚烧了粮秣及战略物资和铁岭停车场,部队向开原方向撤退。晚九时,日军近卫步兵第二联队的士兵摸进铁岭停车场,与少数俄军骑兵打了遭遇战,经过战斗,活捉了俄军停车场司令官大尉以下士兵五人,占领了停车场。守在头台子一线的俄军此时也已经向北溃退,后撤到铁岭大莲花一线防守。

晚上十一时,日军步兵第四联队的一个中队在大队长大岛少佐率领下占领龙首山,发现山上俄军已撤出。日军于午夜零时二十分进入铁岭市街,首先进入的是古城的北门,未遇俄军任何抵抗。16日黎明,日军各进攻部队先后进入铁岭。

日本《官报》公布战况:我先头部队“今十六日午前零时二十分占领铁岭”。第二天的“铁岭占领续报”中又说:铁岭的停车场规模宏大,停车场附近堆积的粮秣虽三分之二被烧弃,但其它军用品多数缴获。19日,日军占领开原;22日,占领昌图。俄军溃不成军,一直退至昌图老城南5公里处,才勉强站稳脚跟与日军相持。日军占领铁岭后在铁岭设立了军政署,陆军步兵中佐木村宣明被任命为军政署长官,在铁岭施行了战时管治。

这场以中国为战场的战争,让东北人民惨遭战乱之苦,民房农地被毁,约两万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战争结束后,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旅顺口和大连,从长春到大连的东清铁路支线也变成了日本人的南满铁路。辽阳、长春(宽城子)、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 铁岭、法库门、通江子(昌图通江口)等16座城镇被清政府批准开放为商埠,允许外国人居住和经商办厂。从1905年开始,短短几年就有几千日本人在铁岭居留定居、开店设厂。日本人还在铁岭驻扎军队,开设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宪兵队,对当地人民犯下了种种罪行,铁岭人民深陷苦海四十年!

“文气”纵横的龙首山

铁岭龙首山,不仅来过帝王将相,穿梭各路豪强,还曾到访过不少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如续补《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铁岭人高鹗、如与辽阳王尔烈齐名的清代东北地区著名书法家魏燮均……《龙首山慈清寺碑记》便出自魏燮均之手。

魏燮均(1812年—1889年),铁岭人,初名昌泰,字子亨,又名伯阳、公隐,号耕石老人,又号芷(zhǐ)庭、老农、山人,别号铁民、九梅居士。因慕郑板桥(郑板桥名郑燮),遂改名燮均。

魏燮均少年读书,平生好学,喜古文,善书法,更好写诗。咸丰年间,魏燮均为县学贡生(秀才),曾在司马台府上做了五年书记,而后回归位于铁岭城南的红杏村(今铁岭县李千户乡红杏屯)置田数十亩,一边躬耕农事,一边寄情山水,写诗作画。他历时30余年,成诗3000余首,著有《九梅村诗集》《香雪斋笔记》《梦梅轩杂著》《荒史纪闻》等。

魏燮均一生攻诗,却以书法广闻于朝,在东北更是名闻遐迩。清同治三年(1864年),已52岁的魏燮均踌躇满志地赴京赶考,欲取功名,但未能如愿,虽科考落第,但考官对其书法却评价甚高。魏燮均书法以宋黄庭坚和明画家董其昌为宗,善楷书,精行草,笔势流畅、笔力遒劲、笔意精到,俊逸超群。考官在他的卷上写下“字震九州”四字批语。一时间,“字震九州魏燮均”与“文压三江王尔烈”,竟成为东北民间传诵一时的妙对楹联。

魏燮均老年隐居山村,不履城市,经常策杖于山间,日常以教书为乐,甘当穷秀才,不争名利,种花习字,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77岁辞世,一直过隐士生活。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形貌,成为铁岭现实主义文库中的不朽珍品。而今读其《闲居遣兴》一诗:“独掩蓬门作腐儒,免争名利效奔趋。破篱重补添荆棘,老屋新苫(shàn,用席、布等遮盖)用苇芦。栽树种花为活计,写三页字算功夫。闲居防有诗朋至,预办床头酒一壶。”这位看破红尘的铁岭旷达之士的生动面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关于龙首山人文掌故,在铁岭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清末民初的某天,铁岭龙首山迎来了一位先生与他的一群学生。这位先生叫曾宪文,字述堂,辽宁省铁岭县人,生于1865年,清末岁贡生(秀才),曾任铁岭银冈书院干事数年。这群学生均为十几岁的孩子,正在银冈书院读书,这个年龄段,正是他(她)们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登上龙首山,俯视山下残破一片的日俄战场旧迹,念及中华受人欺凌的不堪现实,对东北家乡满怀深情的曾宪文触景生情,教育这些孩子:国破尚如此,少年当自强!师长的这些话,印刻在这些孩子的脑海中,痛雪前耻,为中华富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成为他(她)们的毕生宏愿。

这些孩子中,后来走出了在苏联组织“中国团”、抗击白匪、被列宁高度赞誉的任辅臣;走出了在南京组织革命运动、在雨花台慷慨就义的早期共产党人石璞……还有一位,其名气可谓名播海内,家喻户晓,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铁岭龙首山的爱国之行,使少年周恩来深感责任重大,他立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不知成为多少志士仁人拼搏终生的座右铭!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