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龙 刘裕宁
核心提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文化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之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奋斗的传统与优势。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将“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思想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发挥了推动革命与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保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的重要保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我们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党组)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挺进互联网主阵地、主战场,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激发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特别是对文化建设来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阐释,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精髓要义与丰富内涵,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目标,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新中国、开启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践行有关要求,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实的精神支撑,中国价值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中国力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保障。通过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要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需要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研究”(22VRC03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