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山下的“哨”卡

辽宁日报 2024年11月21日

桓仁水电站位于五女山脚下的浑江流域。本报记者 韩宇浩 张子彧 摄

本报记者 孙大卫

冬日的五女山,没有了红艳似火的枫叶和熙熙攘攘的游人,显得格外宁静。与山林中的寂寥不同,山脚下的浑江依旧水量丰沛,蜿蜒奔涌。

此处也被当地人称为牤牛哨。所谓“哨”,是因为这里两岸山高且对浑江形成了“环抱”之势,水域广、峡口窄、落差大,每有水流经过就会发出像哨响般的水声、风声。正是这独特的地势,使得浑江五女山流域的水利资源尤为丰富,是建设水电站的绝佳选址。

建站先建坝。1950年我国决定在牤牛哨建设大坝蓄水发电。然而,当时我们完成这样的工程并非易事。除了技术难度高,还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如何能够省时、省物、高效地将牤牛哨的水资源“卡”住,满足发电、防洪、灌溉等多种需求?当时的建设者提出了“重力撑墙坝”的建设构想。桓仁水电站便是我国首座重力撑墙坝水电站,也是唯一一座在役使用的重力撑墙坝水电站。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历史、科技价值,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单中,桓仁水电站是东北唯一的上榜者。

“大坝勘测始于1950年。”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禹水电开发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白洪亮指着厂史馆内的老照片说,“当时首批来华的苏联水电专家小组到桓仁工地考察,认定了电站建设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后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名高校的专家又相继来这里进行考察、设计。为节省物资,决定将大坝建成‘空心’。”

所谓“空心”,是与实心结构对应而言。大坝长期承受极大的水压,用水泥填充成实心墙可增强抵抗能力。但桓仁水电站则是通过结构设计,增强大坝的承压能力,坝体内部并没有被水泥筑死,而是通过廊道连通。节约出的水泥和钢筋甚至足够再建一座这样的水坝。

不仅水泥、钢筋,在大坝内部劳动者们因陋就简的“智慧”随处可见。在廊道两侧的墙壁上,建设时使用的养生材料依旧在发挥作用。“这就是两侧山上树枝、树皮、稻草做成的墙体养生材质。”白洪亮介绍。

桓仁大坝长593.3米,最大坝高78.5米,共由36个坝段组成。其中左右两侧是重力坝段,设置12个高部放流孔,直接设置闸口,让水可以流出。中间的发电坝段,通过预埋钢管,将水引入水轮机中,利用水能推动转轮转动,带动发动机进行发电。坝腔内不同坝段由廊道相连。为减少压力,大坝进水面外部设计成了拱形,而内部是方向一致的箭头形。白洪亮介绍:“廊道不仅能看见内部坝体的情况,便于维修,还起着监测大坝运行状况的关键作用。”

坝体内每隔一段就能看见一个水泥桩,这些矮桩上标记的测量点和沉陷点便是为大坝做“体检”的关键所在。“这些点是建设时就标记好的,如果大坝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移或者沉陷,这些点位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工人们是要定时测量的。现在我们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激光测量方法,但这些参照点依旧是十分重要的监测参照。”白洪亮表示。

随着用电需求的增加,桓仁水电站也将发电机组从3台增加至5台。白洪亮走进了一个坝内发电室介绍:“这就是我们正在运转的5号机组,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排沙口洞。大坝在建设伊始预留了多个排沙洞,但浑江的水质非常清澈,含沙量很小,淤泥也很少,我们就将其中的两个利用起来增加了两个小型机组。”

截至目前,桓仁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46.5兆瓦,具有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由大坝拦截而成的桓仁水库,是目前辽宁省内库容最大的内河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达1.04万平方公里。

作为仍然在使用的工业遗产,如何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是摆在桓仁水电站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不多见的、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下的国家级工业遗产,桓仁水电站有着独特的开发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未来,我们对于工业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计划先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用好与五女山相邻这个文旅资源,让更多游客走进大坝,开展研学、科普活动;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梳理站内留下的丰富的档案文字、图片、影像记录,挖掘出更多的价值。同时,在日常运维、修复上,更加注重对遗产的保护。”白洪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