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的书人故事

辽宁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俞晓群

我在《古代书人的故事》(《辽宁日报》2024年6月17日06版)一文中谈到,明代以上让人喜爱或目力所及的书人,有刘德、刘安、司马迁、班固、萧梁皇族、朱熹、冯班等十余位。那么明代以降,还有哪些书人值得我们记忆呢?

近读古文学家、教育家、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的《钱基博集》之《国学必读》,钱先生以文学通论、国故概论为题,选取历代好文章,推荐后学研读。宋代以前,他只选了三个人的文章:魏文帝曹丕之《典论》论文、梁昭明太子萧统之《文选》序、梁简文帝萧纲之《与湘东王论文书》。南梁皇族就占到两位,吻合了我前文中提到的人物。再往下看,钱先生列出一个长长的撰著者名单,其中有些人物如顾炎武、曾国藩、梁启超、龚自珍、胡适、胡愈之、郑振铎、钱基博等,也在我拟写的书人名单之中。另外,钱先生在全书前面,还设有一个《作者录》,列出被选文章的作者,附言他们的个人简介、学识评价,还有选文目录。钱先生对每个人物的评价文字不是很长,抑或寥寥数语,却很有力度,很有见地。此中也包括他自己的文章目录,对自己的评价,言辞中肯恰当。

由此想到,本文撰写明代以降的书人,不妨从钱基博《作者录》中的那几位名家入手,讲一讲他们的书人故事,再读一读钱先生给出的推介文字。

其一,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初名顾绛,后来因为敬仰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明末,清军攻破昆山城时见人就杀,顾炎武两位嫡亲弟弟顾子叟、顾子武皆被杀害,生母何夫人被砍断右臂。清军攻破常熟,嗣母王氏绝食三十日而亡。逢此变故,顾炎武悲痛万分,此后一生不肯出仕清朝。顾炎武65岁时,大学士熊赐履邀请他协修《明史》,他决意不肯赴命,回复说:“愿以一死谢公。”他还在《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诗中写道:“嗟我性难驯,穷老弥刚棱。孤迹似鸿冥,心尚防弋矰。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清初吴龙锡赋诗赞道:“终南山下草连天,种放犹惭古史笺。到底不曾书鹄板,江南惟有顾圭年。”顾炎武一生著述丰富,有数十种著作存世,又以三大奇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最为有名。他认为礼义廉耻之中,耻是最重要的。“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钱基博《国学必读》录顾炎武《日知录》论诗文十一则,篇名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人摹仿之病、文章繁简、文人求古之病、古人集中无冗複、引古必用原文、五经中多有用韵等。对顾炎武其人,钱基博又写道:“明亡,不仕;周游四方,载书自随。其学主博学有耻,剑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之属,莫不穷究原委。晚益笃志六经,精研考证。遂开清代朴学之风。”

其二,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12岁随外祖父段玉裁学《许氏说文部目》,16岁读《四库丛书提要》,28岁随刘逢禄学《公羊春秋》,33岁居丧期间研究佛学,48岁辞官安居昆山,作《己亥杂诗》。

钱基博《国学必读》录龚自珍《六经正名》《古史钩沉》。又写道:龚自珍“博学负才气,于经通《公羊春秋》,于史长西北舆地。晚尤好佛乘。其文导源周秦诸子,沈博奥衍,自成一家。同、光之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云。”

其三,曾国藩,初名子诚,字伯涵,后自取号涤生,并在日记中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考取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改名国藩。曾国藩相貌不佳,薛福成《庸盦笔记》称他“端庄注视,张爪乱须,似癞龙也。”但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写道:“吾尝怪其相法当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对君父也。”此说颇为怪诞,曾国藩却在写给儿子纪泽、纪鸿的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曾国藩著有《曾文正公全集》一百八十九卷。后人对其人及学问评价极高,如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称:“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钱基博《国学必读》录曾国藩《复李眉生论古文家用字之法书》《复陈右铭太守论文章禁约书》《求阙斋日记》等论文九则。又写道:曾国藩“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缺一不可。所为古文,师桐城姚氏义法,而运以汉赋瑰丽之气,厥为桐城之别子焉。”

其四,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此后投康有为门下,在《三十自述》中写道:“先生乃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梁启超留下1000多万字的文章,内容涉及政治与学术两界,评价其才学,堪称当世无双,如黄遵宪《致饮冰主人书》中写道:梁启超文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钱基博《国学必读》录梁启超文章《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五千年史势鸟瞰》《历史统计学》。又写道:梁启超“受公羊学于南海康有为,最为高第弟子。其始论学术,则自荀卿以下汉、唐、宋、明、清学者,掊击无完肤。而钻研之深,则亦为国学之根柢极深厚,终有其不可磨灭者存。而于文章,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练;既而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为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而富于情感,娓娓有致。中国政学维新之动机,要不得不归功于梁氏焉。”

其五,胡适,初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胡适一生著述丰厚,在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季羡林称赞道:“胡适是个有深远影响的大人物,他是推动中国文艺复兴的中流砥柱。”

钱基博《国学必读》录胡适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谈新诗》等七篇。又写道:“绩溪胡氏,本以经学传家。而胡适在美留学,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尤研究有得,授博士学位。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一面倡建设的文学革命之论,而以国语的文学,打倒桐城派古文之旧势力;一面又主张整理国故之义,以刷新国学之面目。其于中国学术界摧陷廓清之功,信不可没。唯其衡评国学,过重知识论;而功利之见太深,此其所短。”

其六,胡愈之,初名胡学愚。22岁开始以胡愈之为笔名发表文章。意在表现对胡适“适之”的进化论观点的不满。钱基博《国学必读》录愈之文章《文学批评其意义及方法》,又写道:“愈之,胡愈之,商务印书馆编辑。”

其七,郑振铎,字警民,又字铎民。小名木官,补取“五行缺木”之义。钱基博《国学必读》录西谛文章《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又写道:“西谛,郑振铎,商务印书馆编辑。”

其八,钱基博,字子泉,号潜庐、老泉。他49岁《自传》写道:“基博论学,务为浩博无涯矣,诂经谭史,旁涉百家,抉摘利病,发其阃奥。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子部钩稽,亦多匡发。而为文初年学《战国策》,喜纵横不拘绳墨。既而读曾文正书,乃泽之以扬马,字矜句练;又久而以为典重少姿致,叙事学陈寿,议论学苏轼,务为抑扬爽朗。所作论说、序跋、碑传、书牍,颇为世所诵称;碑传杂记,于三十年来民情国故,颇多征见,足备异日监戒。论说书牍,明融事理,而益以典雅古遒之辞出之,跌宕昭彰。序跋则以平生读书无一字滑过,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

钱基博《国学必读》录自己的文章《我之中国文学的观察》等四篇。又自评写道:“幼年为文学《战国策》,喜纵横不拘绳墨;既而泽之以汉魏,字矜句练。又久而以为厚重少姿致,叙事学陈寿,议论学苏轼,务为平易畅达。而论学则诂经谭史,旁涉百家,博学而无所成名。诋之者谓其博而不精,喜为附会,殆实录也。”自传与自评对照阅读,用词大同小异之处,颇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