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翼
又是一年儿童节,重返记忆深处,看看当年喜欢的动画,观感已大不相同,但那份盎然的兴致依旧。再翻看古代那些妙趣横生的儿童诗词,在这些出自鼎鼎有名大家之手的诗词里环游,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到过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这首《池上》,有景色、有行动、有心理描写,一个天真幼稚、活泼淘气可爱的小娃娃形象,跃然眼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把孩子们活跃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兴趣盎然。大文豪苏轼也在《守岁》中描述过孩子们欢乐过大年的场景:“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古代儿童具体玩些什么?从流传至今的文物中,可以窥见一斑。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一件清朝乾隆时期的粉彩婴戏瓶,画着一群眉清目秀、雪白粉嫩的孩童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的嬉戏景象。还有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青花婴戏纹碗,画了20个小儿游戏于庭园中,姿态各异,活灵活现。
从晋代开始,儿童形象就已被纳入绘画、陶瓷制品,甚至家具等题材中。婴戏纹,又被称为儿戏纹或童戏纹,更是成了最为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婴戏纹以孩童戏耍为题材,充满童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清两代彩瓷的婴戏纹,从最初的一两个孩童玩耍发展到百子嬉戏,做到了千人千面、神态各异。
其实,古代并没有专门叫作儿童节的节日,但很多传统节日,都可以看作是孩子们的节日。
上巳节可以看作古代的春季儿童节。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节,汉代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论语》里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到沂水沐浴临风,风乎舞雩,这里描述的就是古代过上巳节的场景。不难看出,在庆祝节日的人群中,儿童们跟着大人们来到河边,洗浴去灾,学习袚禊之礼,做完了,玩痛快了,唱着歌儿回家。如今,上巳节已被部分学者称为我国流传至今的儿童节。每到三月初三这天,很多地方会举办和儿童相关的节日活动,让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一起体验富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节。
端午节可视为夏季儿童节。农历五月初五,一大早,大人们就会为孩子们系上五色绳、挂上香包,并在房前屋后悬挂艾蒿,以求祛除五毒、瘟疫和疾病,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孩子们则系着五彩丝线和漂亮的香包出去玩耍,赏龙舟、放纸船、斗百草、抽陀螺、看皮影……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节日娱乐活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忙着插菖蒲、熏苍术和喝雄黄酒,孩子们则吃着粽子,跟小伙伴们结伴玩耍,充实又快乐。
中秋节是秋天的儿童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谓是极致享受,是一个可以敞开了肚皮“吃吃吃”的节日。可以吃月饼、玩兔儿爷、放天灯、斗蛐蛐,还能赏月闻桂花。兔儿爷是泥塑的兔子,有扮成武将顶盔掼甲、罩袍束带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制作得巧妙而精致。有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中秋节的节日精神就在于家庭团圆,全家人一起团聚、赏月、吃月饼。但让节日变得欢快而有意义的,其实还是孩子们。
除夕是冬季的儿童节,也是孩子们的快乐大收官。学堂会放假,家长给添置新衣,可以吃到最好吃的东西,可以放鞭炮、逛集市、打灯笼,等等。当然,最重要的,大年三十儿,孩子们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拿。“除夕夜,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这一天大人们团团围坐守岁,孩子们也不会被催着早早睡觉,可以跑到街巷上放鞭炮,“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热闹非凡。
虽然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儿童节,但只要有孩子的节日肯定就少不了专属儿童的乐趣。古代儿童节并不仅仅指某一天,而是跨越了一整年,上巳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还有更多的节日里,人们都会给孩子们留出专属的欢乐空间,让他们体会独特的节日氛围。